合成射流激励器射流矢量控制的物理因素
【摘要】:对不同出口构型合成射流激励器进行射流矢量控制进行了数值研究,并对决定合成射流激励器射流矢量控制的物理因素进行了分析和归纳.低压区位置和面积及其压强梯度、合成射流动量分量、合成射流对主流的卷吸率是直接控制主射流矢量力和矢量角的物理因素.合成射流的3个特征参数直接影响和控制低压区的面积及其压强梯度,合成射流激励器出口台阶和出口斜喷角都对低压区位置、面积和合成射流对主流的卷吸率有影响和调节作用,合成射流激励器出口斜喷角还直接控制合成射流动量分量.基于对合成射流激励器射流矢量控制物理因素的分析,确定了控制物理因素的源变量,建立了由控制能力函数和调节功能函数组成的合成射流矢量控制初步模型,初步模型能够对源变量引起的合成射流激励器射流矢量控制效率不同作出解释,并进一步指出了进行射流矢量控制的最佳激励器是充分利用调节功能函数.
|
|
|
|
1 |
王晋军;冯立好;徐超军;;合成射流控制圆柱分离及绕流结构的实验研究[J];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2007年07期 |
2 |
张国栋;唐智礼;;基于合成射流的流动控制分析[J];江苏航空;2010年S2期 |
3 |
李斌斌;程克明;顾蕴松;;基于斜出口合成射流激励器的边界层分离控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
4 |
吕为;顾蕴松;程克明;;新型双出口合成射流激励器的流场特征研究[J];实验流体力学;2010年05期 |
5 |
罗振兵,夏智勋,方丁酉,王志吉,胡建新;合成射流影响因素[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
6 |
方昌德;流动控制技术在航空涡轮推进系统上的应用[J];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2003年02期 |
7 |
罗振兵,夏智勋,胡建新,王志吉,赵建民,缪万波;相邻激励器合成射流流场数值模拟及机理研究[J];空气动力学学报;2004年01期 |
8 |
邓进军;苑伟政;罗剑;马炳和;姜澄宇;;MEMS技术在流动分离主动控制中的应用[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
9 |
;射流控制的等离子体显示[J];发光学报;1970年06期 |
10 |
罗振兵,夏智勋,方丁酉,朱伯鹏,易仕和,胡建新,赵建民;合成射流激励器实验及结果分析[J];宇航学报;2004年02期 |
11 |
;会议征文 今年十月将在南京召开全国第十届分离流、旋涡和流动控制会议[J];空气动力学学报;2004年01期 |
12 |
;射流程序控制3T/H化铁炉的上料系统[J];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1974年01期 |
13 |
宋科;杨旭东;乔志德;;翼型动态失速DBD等离子体流动控制的数值模拟研究[J];航空计算技术;2010年03期 |
14 |
;射流控制铁匣自动辊边机[J];信息与控制;1975年02期 |
15 |
唐士梅
,覃海涛
,彭寿展;射流控制雷管装配自动线[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年05期 |
16 |
郝礼书;乔志德;;压电式合成射流致动器的设计与实验研究[J];压电与声光;2009年06期 |
17 |
李金波;何立东;伍伟;;压电式射流激励器工作特性的实验研究[J];压电与声光;2009年06期 |
18 |
罗振兵,朱伯鹏,夏智勋,王德全;合成射流激励器对射流矢量的影响[J];推进技术;2004年05期 |
19 |
姚占朝;苑伟政;邓进军;马炳和;姜澄宇;;微致动器在流动控制中的应用研究[J];传感技术学报;2007年01期 |
20 |
王江南;钟诚文;高超;刘锋;;基于等离子体激励器简化模型的流动分离控制[J];航空计算技术;2007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