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再生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碳足迹

林志敏  李洲  翁佩莹  吴冬青  邹京南  庞孜钦  林文雄  
【摘要】:研究中国东南区域不同稻作方式对水稻生产过程中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其碳足迹的影响,对促进水稻可持续生产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当前推广的常规稻‘佳辐占’和杂交中稻‘甬优2640’为材料,构建4种适合福建不同生态类型区的稻作模式:1)双季稻,早稻和晚稻均种植佳辐占(D-J);2)早熟再生稻,头季稻和再生季稻均种植佳辐占(R-J);3)中熟再生稻,头季稻和再生季稻均种植甬优2640(R-Y);4)单季晚稻,与中熟再生季稻同期抽穗的单季晚稻,种植甬优2640(S-Y)。采用密闭静态暗箱观测法和气相色谱法分别收集并检测稻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量,借用生命周期法对不同稻作方式产生的直接和间接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即碳足迹)进行数据采集与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稻作方式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均表现为生育前期排放量较低,到孕穗期前后达到高峰后又下降,即全生育期呈前高后低的双峰曲线,其中早稻或头季稻达到的第1个峰值较相应晚稻或再生季稻的第2个峰值高。不同稻作模式稻田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差异显著。各种植模式全球增温潜势(GWP)表现为:R-YD-JS-YR-J,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表现为:D-JS-YR-YR-J;与双季稻模式相比,佳辐占再生稻模式GWP和GHGI分别降低26.1%和14.1%;与同期抽穗的单季晚稻相比,甬优2640再生季稻稻田GWP和GHGI分别降低74.3%和56.7%。不同稻作模式下水稻单位产量碳足迹为0.38~1.08 kg CO_2-eq.·kg~(-1),其中双季稻模式下最高,再生稻模式下甬优2640的单位产量碳足迹最低。不同稻作模式产生的碳足迹主要来源于CH_4,其贡献率高达44.2%~71.5%。可见,再生稻种植模式能显著降低水稻全球增温潜势和碳排放强度。选用高产低碳排放的水稻优良品种并配套科学栽培技术,是有效降低稻田CH_4排放量和碳足迹、促进再生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7条
1 唐前国;;重庆市再生稻农业气候及区划[J];四川气象;1989年03期
2 黄维;吴炫柯;刘永裕;何燕;安佳君;;气候变化对广西双季稻种植布局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20年09期
3 黄淑娥,李迎春,殷剑敏;“3S”技术在江西省再生稻种植气候可行性研究中的应用[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4 四川省气象局农气中心再生稻课题组;;四川盆地再生稻气候生态条件分析及适宜种植区研究[J];四川气象;1990年04期
5 乔耀亭;肖映平;;自贡市再生稻气候生态条件初探[J];四川气象;1991年04期
6 吴侯;;南充河谷地区再生稻栽培布局及气象适用技术探讨[J];四川气象;1989年03期
7 ;深入生产,为开拓稻田新耕作做贡献![J];四川气象;1989年03期
8 廖星臣;;垫江县再生稻的农业气象条件初探[J];四川气象;1990年02期
9 刘仕琳;黄友钦;张洪松;;高温伏旱期土壤干旱对再生稻的影响初探[J];四川气象;1990年01期
10 ;铜仁地区双季稻的农业气候条件[J];气象科技资料;1975年06期
11 裘国旺,王馥棠;气候变化对我国江南双季稻生产可能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1998年02期
12 ;充分挖掘山区的气候资源,积极扩大山区的双季稻生产——井冈山公社朱砂大队试种双季稻总结[J];气象科技资料;1976年S1期
13 张道成,廖星臣;垫江再生稻的农业气象条件探讨[J];气象;1990年06期
14 ;双季稻上山的农业气候条件[J];气象;1975年07期
15 黄海洪;谭宗琨;罗永明;;广西双季稻种植区涝灾量化评估技术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9年11期
16 ;福建省防御双季稻“三寒”科研协作会议[J];气象科技资料;1977年01期
17 汤志成,高苹;江苏省单季晚稻产量预报的分段加权动态模式[J];气象;1989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马德栗;刘志雄;鞠英芹;;动态统计气候评估模式在湖北省双季稻生育期中的应用[A];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5 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保障农业提质增效[C];2015年
2 陈国保;;双季稻抛秧栽培的气候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史艳姝;穆海振;;近55年上海单季晚稻生长季水分资源变化特征分析[A];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2 提升气象科技水平,保障农业减灾增效论文集[C];2017年
4 曾凯;周玉;宋忠华;;气候变暖对江南双季稻灌浆期的影响及其观测规范探讨[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C];2011年
5 岳永良;王修春;;乐山市晚秋气候年景预测及开发应用[A];第五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C];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明;基于本体的产品碳足迹分析与计算平台研究与实现[D];浙江农林大学;2018年
2 汪天颖;湖南双季稻洪涝指标的建立与洪涝灾害风险评估[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3 顾一凡;氮肥减施对双季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本报通讯员 吕润 记者 袁迎蕾;智慧气象精准“问诊”双季稻[N];中国气象报;2022年
2 本报记者 赵贝佳;算算你的“碳足迹”[N];人民日报;2015年
3 记者 宋开文 实习生 闫新宇;晚秋栽种注意啥[N];四川日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