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节水轻简栽培模式下增密减氮对双季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周文涛  龙文飞  毛燕  王勃然  龙攀  徐莹  傅志强  
【摘要】:为了明确节水轻简栽培模式下增密减氮对双季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以陆两优996(早稻)和丰源优299(晚稻)为材料,使用密闭静态箱法收集温室气体,监测早晚稻不同增密减氮组合CH_4和N_2O的排放动态,探讨不同增密减氮措施对早晚稻田CH_4和N_2O的累积排放量、全球增温潜势(GWP)、排放强度(GHGI)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增密减氮组合间的CH_4、N_2O累积排放量差异显著。与对照(CK)相比,增密减氮组合IR_2(早稻施氮量为86.4 kg·hm~(-2),密度为36万穴·hm~(-2);晚稻施氮量为108 kg·hm~(-2),密度为32万穴·hm~(-2))的CH_4累积排放量、GWP、GHGI两季平均分别降低了50.8%、37.3%、42.9%;早稻IR_2的N_2O累积排放量最低,降低了33.7%,晚稻以IR_1(早稻施氮量为103.2 kg·hm~(-2),密度为32万穴·hm~(-2);晚稻施氮量为129 kg·hm~(-2),密度为28万穴·hm~(-2))的N_2O累积排放量最低,降低了94.9%;稻田周年温室效应(总GWP、GHGI)仍以IR_2最低。与其他增密减氮处理相比,早晚氮肥均减少28.0%、早稻密度增加28.6%、晚稻密度增加33.3%(IR_2)既可保证高产,又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7条
1 段智源;王学良;何萍;;楚雄市主要水稻种植区域的温室气体排放因素探究[J];南方农业;2020年05期
2 孙园园;孙永健;杨志远;徐徽;马均;李首成;;模拟栽培条件的改变对稻田主要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3年06期
3 牟长城;陶祥云;黄忠文;于丽丽;;水稻品种对三江平原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年11期
4 熊伟,许吟隆,林而达,卢志光;两种温室气体排放方案下我国水稻产量变化模拟[J];应用生态学报;2005年01期
5 刘宜;杨培岭;任树梅;杨婧;杨植棋;;灌溉水质与灌溉方式对冬小麦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J];灌溉排水学报;2017年S2期
6 王蕴霏;;稻田耕作制度对CH_4气体排放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5年29期
7 李锋;;我国小麦生产主要能耗投入品相关温室气体排放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4年05期
8 胡国辉;王军可;王亚梁;朱德峰;陈惠哲;向镜;张义凯;张玉屏;;生物可降解膜覆盖对水稻温室气体排放及产量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20年05期
9 于亚军;;施氮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环境效益评价[J];北方环境;2012年01期
10 鲁春霞,吕耀,谢高地,丁贤忠,安凯,陈文辉;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时空差异性与精准施肥[J];资源科学;2002年06期
11 王重阳;郑靖;顾江新;史奕;陈欣;;下辽河平原单季稻田主要温室气体排放及驱动机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年S1期
12 郭耀东;邬刚;武小平;温日宇;;不同施肥方式对玉米产量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2年10期
13 邹凤亮;曹凑贵;马建勇;李成芳;蔡明历;汪金平;孙自川;江洋;;基于DNDC模型模拟江汉平原稻田不同种植模式条件下温室气体排放[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8年09期
14 刘建民;胡立峰;张爱军;;保护性耕作对农田温室效应的影响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6年08期
15 邵美红;孙加焱;阮关海;;稻田温室气体排放与减排研究综述[J];浙江农业学报;2011年01期
16 张自常;刘立军;王志琴;杨建昌;李永丰;;直播旱种与秸秆还田方式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5年01期
17 刘姝彤;张波;马忠明;;有机物料还田对冬小麦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9年2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强盛;王晓莹;;稻田耕层调控的温室气体排放效应[A];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2018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8年
2 傅志强;黄璜;朱华武;;低温室气体排放水稻品种筛选的初步研究[A];低碳农业与湖南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钱浩宇;江瑜;陈金;张卫建;;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激增与水分管理措施对稻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A];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9年
4 陈国斌;徐振华;;玉米“缩株增密”高产栽培技术[A];辽宁省昆虫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董智;邓林军;董俊;侯志研;;免耕条件下秸秆覆盖对玉米产量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A];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2018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鑫;施肥对小麦—大豆轮作体系产量可持续性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2 张志栋;免耕方式对燕麦田温室气体排放与土壤性状的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3 安海波;增效氮肥与施肥方式对冬小麦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年
4 朱相成;增密减氮对东北水稻产量和氮肥效率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5 王士红;增密减氮对棉花产量品质的影响及氮高效生理基础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9年
6 Hojatollah Latifmanesh;耕作方式对玉米小麦复种系统生产力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7 PUNHOON KHAN;水分提取生物质炭对稻麦轮作下稻田土壤质量、作物产量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8年
8 魏珊珊;增密减氮对高产夏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及生理机制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川;稻田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肥力、细菌多样性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D];江西农业大学;2019年
2 刘鸿飞;麦秸还田对水稻产量形成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以及肥水处理效应[D];扬州大学;2018年
3 贾斯淳;气候变化背景下下不同管理措施对小麦生长及麦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D];山西农业大学;2019年
4 王利华;稻田管理方式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6年
5 陈静;不同有机物料添加对陕西关中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6 牛逸龙;基于DNDC模型模拟气候变化情景下中国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D];上海应用技术大学;2016年
7 王晓飞;增密减氮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及水稻产量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3年
8 时亚文;双季稻不同栽培模式氨挥发与温室气体排放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9 成臣;节水灌溉与保护性耕作对双季稻生长发育和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D];江西农业大学;2015年
10 陶祥云;水稻品种对三江平原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瞿剑;近50年我国稻田温室气体排放下降约70%[N];粮油市场报;2019年
2 晋文;增密节水技术使晋玉米获高产[N];农民日报;2008年
3 记者 李力;5年推广保护性耕作2000多万亩[N];经济日报;2007年
4 黄骅市农业局 杨树昌 沧州市农科院 阎旭东;玉米宽窄行增密高产种植技术[N];河北科技报;2014年
5 本报作者;农业部关于大力发展保护性耕作的意见[N];农民日报;2007年
6 中加可持续农业发展项目办公室博士 张治;中国的保护性耕作步伐一定会走得更快[N];中国农机化导报;2008年
7 泊头市农业局 李金英 泊头五谷丰种业 时德华;玉米缩行增密高产技术及应用[N];河北农民报;2016年
8 李晶郑重;我市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N];张掖日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