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苏雪冰;余辞新;;关于第三届汉语和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
2 |
王希杰;;第三届汉语修辞和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词[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
3 |
;繁荣语言科学 促进语言教学 提高语文水平──江西省语言学会及其学术年会简介[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
4 |
;繁荣语言科学 促进语言教学 提高语文水平──江西省语言学会及其学术年会简介[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
5 |
康少峰;;书手句读符号使用与竹简文字释读——以上博简《子羔》三篇为例[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三辑)[C];2008年 |
6 |
方环海;郑元林;;语言机制与脑区功能的动态结构分布关系述论[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
7 |
于全有;纪飞;;王希杰先生的语言本质观述评[A];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暨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
8 |
陆俭明;;增强学科意识,发展对外汉语教学[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
9 |
;编后记[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
10 |
刘焕辉;;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词(代序)[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