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幅频联合分析法对肌肉疲劳状态下表面肌电信号时、频域变化规律的研究
【摘要】:目的:通过对肌肉疲劳状态下表面肌电信号(sEMG)的提取,利用幅频联合分析的方法探讨sEMG作为肌肉生理特征信号在疲劳发生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方法:5名健康男性左右手臂分别进行一次实验,实验过程中,手臂自然下垂,前臂抬起至水平,与上臂成90°角,前臂上悬挂重量为5 Kg的重物,使肌肉等长收缩8 min,采用英国BIOPAC公司生产的MP150及其肌电采集模块同步记录肌肉的表面肌电信号,使用The MathWorks公司的MATLAB7.0软件,在信号3min、5 min、7 min后各取20 s进行幅频联合分析。结果:sEMG随着肌肉疲劳状态的加剧,信号幅值平均值明显增大,功率谱密度发生变化,平均功率频率(MPF)、中位频率(MF)明显减小。结论:表面肌电信号的幅频联合分析法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肌肉疲劳状态下表面肌电信号的变化提供了方法支撑和理论依据。
|
|
|
|
1 |
王坤;王成俊;罗二平;申广浩;汤池;吴小明;闫一力;荆斌;谢康宁;;基于幅频联合分析法对肌肉疲劳状态下表面肌电信号时、频域变化规律的研究[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0年04期 |
2 |
罗炯;金季春;;表面肌电的处理方法及在体育科研中应用前景[J];山西体育科技;2005年01期 |
3 |
卫杰;郭伟;刘晶;赵平;甄鹰;孙梅;陈立君;;非特异性慢性腰背痛飞行员与无症状飞行员之间腰部竖脊肌表面肌电特征比较[J];颈腰痛杂志;2010年03期 |
4 |
;揿针对长跑者肌痛及肌肉疲劳的影响[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1年02期 |
5 |
赵秀斌;;运动性疲劳骨折研究进展[J];内江科技;2009年12期 |
6 |
扬丹!310028,杭州;等长负荷诱发肱二头肌疲劳过程中sEMG信号变化[J];体育与科学;2000年05期 |
7 |
邹荣琪;李国平;段立公;;优秀短距离场地自行车运动员动态平衡能力分析[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0年01期 |
8 |
冯美云,冯炜权;运动性疲劳的突变理论[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84年03期 |
9 |
殷劲,杨范昌,樊开明;疲劳时肌肉中的ACh量变[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87年01期 |
10 |
胡斌;吴飞;田丹丹;王健;;24种瑞士球练习对腰部竖脊肌和多裂肌激活程度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0年05期 |
11 |
张秋霞;张林;;功能性不稳踝关节肌肉疲劳过程中肌电的瞬时中值频率变化研究[J];体育科学;2010年09期 |
12 |
刘建立;短跑训练中肌肉疲劳的生理特点及恢复[J];少年体育训练;2003年05期 |
13 |
傅炳峨,董玉梅,陈英,漆家学,杨国胜;应用带式多穴位脉冲治疗仪治疗急性肌肉疲劳[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3年04期 |
14 |
琚婷婷;裘琴儿;;无创性肌电表达在体育研究中的应用及展望[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18期 |
15 |
牛迅,曲峰,王宁;基于EMD和辛几何的运动员表面肌电信号分析与评价[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
16 |
周前祥;王春慧;;操作者全身疲劳的评价方法综述[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9年03期 |
17 |
蔡关元;蔡东海;;肌肉疲劳与运动损伤中医调理方法[J];家庭中医药;2007年11期 |
18 |
;军用体力恢复剂[J];解放军生活;2005年06期 |
19 |
何伟,王绵珍,王治明;运动所致血浆K~+和血pH值的变化对肌肉疲劳和表面肌电图的影响[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年01期 |
20 |
崔晓明;;基于模式识别的研究方法在运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展望[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