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性别ADHD儿童的临床特征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性别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对符合DSM-IV诊断标准的217例ADHD患儿,进行性别分组,采用Conners父母问卷、韦氏智力量表(WISC-R)对两组进行测定。结果:(1)Conners父母问卷显示:男性患儿多动冲动和焦虑问题较多,女性患儿心身障碍比较多;(2)多动-冲动核心症状频率中,男孩的小动作多、喧哗、活动过度明显多于女孩;(3)WISC-R中ADHD女孩组语言智商、操作智商、总智商虽在正常范围内,但均低于ADHD男孩组,其算术、拼图、积木量表分明显落后于男孩组。结论:ADHD男孩的焦虑情绪及多动、冲动等外向性行为较多,而女孩有较严重的心身障碍。
|
|
|
|
1 |
文成,马继红;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治疗探讨[J];医药论坛杂志;2003年18期 |
2 |
黄晓玲,李慧娟,王桂英;影响脑电生物反馈治疗ADHD疗效的外部因素的初步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03年08期 |
3 |
费敏华,林海中,朱春萍,潘华霏,丁海燕;发现“新大陆” 认识“新世界”——有关成人ADHD的新发现、新认识[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年01期 |
4 |
黄广文,苏林雁,任颖,朱焱;伴与不伴对立违抗性障碍的ADHD儿童行为特征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年04期 |
5 |
李久伟;田慧玲;杨翠娜;;脑电生物反馈治疗ADHD临床分析[J];工企医刊;2004年05期 |
6 |
周志远;;多动的儿童与ADHD[J];生命世界;2005年12期 |
7 |
姚燕滨;;ADHD的病因与病程和预后的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保健;2007年03期 |
8 |
张微;刘翔平;顾群;廖冉;冉俐雯;;六城市ADHD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年01期 |
9 |
石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的遗传学研究进展[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7年06期 |
10 |
卜晓艳;田学红;;ADHD学生的校园干预策略[J];四川精神卫生;2007年04期 |
11 |
张桂娟;;103例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综合症(ADHD)的病因调查与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08年24期 |
12 |
徐洁;张日昇;张雯;;ADHD儿童的箱庭治疗过程及效果[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年04期 |
13 |
金克微;赵荣;王栋梁;张钦碧;李昌崇;;ADHD儿童的个性、行为及家庭环境分析[J];医学与社会;2009年02期 |
14 |
张庆华;邵景进;韩晓慧;;美国ADHD儿童课堂环境管理策略及启示[J];心理研究;2009年02期 |
15 |
屈利娟;沈贵荣;刘翠萍;匡桂芳;;ADHD儿童及父母个性和家庭环境特征病例对照研究[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
16 |
范秋红;邓振生;王双玲;;ADHD的确认与EEG Biofeedback治疗[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0年05期 |
17 |
赵衍翠;杨双;;干扰强度对ADHD儿童干扰控制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年03期 |
18 |
王明春;陈一心;;儿童ADHD的社会心理病因研究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2年03期 |
19 |
周思洋;时琴琴;吴增强;;7-10岁学龄儿童ADHD筛查研究[J];心理科学;2012年04期 |
20 |
何梅;张微;宋红艳;;ADHD的抑制缺陷和厌恶延迟——来自双通道模型的解释[J];心理科学;2012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