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跟语法的碰撞
【摘要】:
<正> 从文献来看,我国古代学者在研究汉语语法现象时,基本上是从语义角度考虑的,也就是说他们认为词的分类和语序的排列,均由语义规定的。《春秋·僖公十六年》记载:“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在两个分句里有两个数词,按现代汉语的观点,“五”是补语,“六”是定语。但我们看一下《公羊传》的解释: 曷为先言陨而后言石?陨石,记闻,闻其磌然,视之则石,察之则五。……曷为先言六而后言鹢?六鹢退飞,记见也,视之则六,察之则鹢,徐而察之,则退飞。原来“五”后“六”前是因为“视”之不同“察”之有异造成的。显然这种解释的随意性很大。《公羊传》的解释还认为,“陨石”这种先动后宾的结构是为了“记闻
【相似文献】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