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力路径试验前后不同黄土的孔隙分形特征
【摘要】:为了解不同黄土孔隙形状复杂程度的差异和应力路径对孔隙形状复杂程度的影响,对两种黄土应力路径前后孔隙分形特征进行了研究。首先比较了3种分维模型所得孔隙分形维数的可靠性,然后选用热力学关系模型,由进汞、退汞试验得到地裂缝区黄土、充填黄土初始样和三轴应力路径试验后的孔隙分布,据此分析了两种土体进汞孔隙和退汞孔隙分形维数的差异和受载后的分形维数变化,根据退汞过程仅管形孔内的汞流出及孔隙由管形孔和球形孔组成的假定,得到了应力路径试验前后孔隙形状的改变。结果表明,热力学关系模型得到的孔隙分形维数合理、可靠。初始状态,原状和重塑充填黄土的孔隙形状比原状和重塑黄土复杂;常规三轴试验后试样孔隙比减少,孔隙分形维数增加,球形孔向管形孔转变;相对于常规三轴压缩试验,减围压三轴压缩试验后试样的孔隙分形维数较小,管形孔占总孔隙的体积比例较少;总体上管形孔的分形维数比球形孔大,且基本不受应力路径的影响,其占总孔隙的体积比例随着试样宏观孔隙比的减少而增加。
|
|
|
|
1 |
李丽慧,王清,王剑平,王年香;真空排水预压下土体变形的应力路径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01年02期 |
2 |
董建国;张问清;赵锡宏;;土的三轴试验强度指标的应力路径分析法[J];工程勘察;1986年05期 |
3 |
李强,王靖涛;砂土数值建模和有限元分析[J];土工基础;2004年03期 |
4 |
曾静,王靖涛;饱和粘土本构关系的神经网络模型[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
5 |
徐建平,谢伟平;典型动力荷载作用下的应力路径及土动力分析方法[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2年02期 |
6 |
王靖涛;岩土本构关系的特殊性和统一性[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4年04期 |
7 |
石坚;贺建飞;李敏;;应力路径对黄土应力应变关系的影响[J];路基工程;2006年01期 |
8 |
高正中,胡德金,张青云;复杂应力路径下土的本构模型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1997年05期 |
9 |
兰四清;考虑土的剪胀性和应力路径的非线性模型的研究[J];南平师专学报;2002年02期 |
10 |
龙立华;赵新;;应力路径对基坑变形性状的影响对比分析[J];浙江建筑;2008年02期 |
11 |
刘祖德;土石坝变形计算的若干问题[J];岩土工程学报;1983年01期 |
12 |
袁静,龚晓南;基坑开挖过程中软土性状若干问题的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1年05期 |
13 |
刘维宁,张弥,华成;开挖作用对基坑周围地层工程性质的影响[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年01期 |
14 |
韩高升;基坑土体变形性状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
15 |
吴桐金;;卸荷软土的应力路径及对强度影响的研究[J];山西建筑;2006年21期 |
16 |
肖建春;韩志刚;孙芳宁;;HSS-H刚性连接节点的极限承载力研究[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
17 |
王绪民;赵若华;苗永刚;;堆载预压与真空预压加固软土地基机理的比较分析[J];工程勘察;2009年09期 |
18 |
孙增奎,季惠彬;用应力路径控制油罐地基稳定[J];上海地质;2001年S1期 |
19 |
赵同顺,陈晓斌;应力路径法控制5万m~3油罐地基稳定[J];地质与勘探;2005年02期 |
20 |
冯少杰;王运霞;;应力路径对饱和砂土力学特性的影响研究综述[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