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汶川地震断裂带北川段岩石与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变形行为
【摘要】:断裂带的岩石组成、内部结构和地球化学特征是认识断裂活动性质和变形行为的关键,而断层泥作为断裂带核部的重要物质,不仅影响断裂带强度,而且控制断裂的滑移机制。本文以汶川地震的发震断裂龙门山映秀-北川断裂带北川段沙坝探槽中的断层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断层泥进行宏观与显微构造观察、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XRD)、矿物自动化定量分析(TIMA)和薄片微区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μXRF)等多种分析,探讨了其所蕴含的断裂变形行为和滑移机制。研究表明:北川段断裂带NW盘主要为寒武纪碳质泥页岩和板岩,SE盘由半固结的黄色砂质黏土层组成。断裂带核部由面理发育的黑色断层角砾岩和面理化的断层泥组成,断层泥厚约25cm,分为黄色断层泥、灰色断层泥和黑色断层泥,汶川地震滑移带沿灰色断层泥和黑色断层泥边界分布,在滑移带附近可见明显的拖曳构造与R1次级剪切破裂,指示了逆冲滑动的性质。断层泥中的碎块呈棱角状大小不均一,显示出地震快速滑动特征,表现为粘滑行为。黄色和灰色断层泥中黏土矿物含量(42%~52%)远高于黑色断层泥(19%~29%),前者石英(36%~47%)、伊利石(18%~32%)和绿泥石(7%~15%)含量整体略高于后者中的含量,而长石含量整体低于后者,表明黄色和灰色断层泥中水-岩作用较强于黑色断层泥,推测前者断层泥的孔隙度高于后者;断层泥中含有较多的伊蒙混层,靠近滑移带Fe元素呈明显增加趋势,暗示了摩擦产生了大量的热,同时,黑色断层泥中发育有石墨,说明断层滑移具有热增压弱化机制。龙门山映秀-北川断裂带北段北川断裂在岩石组成和规模上与南段映秀断裂虹口段断裂带有着明显差异,但均存在断裂滑移的石墨化作用,这些研究对认识映秀-北川断裂带南北段的滑移行为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
|
|
|
1 |
邵顺妹;断层泥研究的现状和进展[J];高原地震;1994年03期 |
2 |
王超;尹皓;张航;邓广超;赵学伟;陈献云;;五家垄断层泥地球化学-矿物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四川地质学报;2018年01期 |
3 |
王宝生,许秀琴,袁淑荣,刘天昌,马瑾;天然断层泥不稳定变形的实验研究[J];地震;1986年01期 |
4 |
吕广廷;汤泉;赵广堃;;断层泥在粘滑机制中的作用[J];国际地震动态;1983年02期 |
5 |
邹谨敞,邵顺妹,荣代潞,谢原定;海原断裂带西段断层泥的分形研究[J];地震研究;1997年02期 |
6 |
刘晓红,方亚如,蔡戴恩,李纪汉,郝晋升,耿乃光;海原断裂带断层泥摩擦特性的研究[J];西北地震学报;1986年03期 |
7 |
王华林;郑国东;王纪强;付海清;马向贤;胡超;;山东黄县弧形断裂带断层泥铁元素化学种分布特征及其地震地质意义[J];中国地震;2017年02期 |
8 |
刘洋;何昌荣;;龙门山断层带浅钻花岗岩中断层泥的摩擦本构参数[J];地震地质;2017年05期 |
9 |
Kerry Hagget;张秉良;刘桂芬;;实验室透视实验观察断层泥的发育[J];地震地质译丛;1994年01期 |
10 |
曲永新;吴芝兰;徐晓岚;杨俊峰;;抚顺西露天矿浑河深断裂的断层泥及其工程意义[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0年04期 |
11 |
徐叶邦;海原活动断裂中断层泥的特征、成因及其对断层滑动性能的影响[J];西北地震学报;1986年01期 |
12 |
姚孝新;;断层泥的研究动向[J];四川地震;1985年03期 |
13 |
张秉良,方仲景,李建国,崔四平;根据断层泥的微观特征探讨断层的活动性[J];地质力学学报;1996年02期 |
14 |
张秉良,方仲景,向宏发,段瑞涛;断层泥显微结构特征与断层滑动习性的研究[J];华南地震;1996年04期 |
15 |
皇甫岗;;断层泥的厚度、粒度与断层错距的关系[J];四川地震;1988年01期 |
16 |
党嘉祥;周永胜;韩亮;何昌荣;陈建业;党新增;杨晓松;;虹口八角庙-深溪沟炭质泥岩同震断层泥的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J];地震地质;2012年01期 |
17 |
张虎元;断层泥重塑样的实验室制备[J];兰州大学学报;1988年S1期 |
18 |
何昌荣;VERBERNE B A;SPIERS C J;;龙门山断裂带沉积岩和天然断层泥的摩擦滑动性质与启示[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1期 |
19 |
刘彬;聂德新;;断层泥强度参数与含水率关系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6年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