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青藏高原东北缘早古生代造山系中前寒武纪微陆块的再认识——兼谈原特提斯洋的起源

张建新  路增龙  毛小红  滕霞  周桂生  武亚威  郭祺  
【摘要】: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祁连-阿尔金-昆仑早古生代造山系中,夹杂有一些前寒武纪大陆块体,这些地块的组成、性质和演化既蕴含有超大陆聚散的重要信息,也对原特提斯体系的洋陆格局、造山类型和造山机制有重要启示意义。本文综合近年来这些前寒武纪微陆块的研究进展,结合我们所获得的新的研究资料,梳理了这些前寒武纪微陆块变质基底的岩石组成、构造热事件及年代格架,得出以下主要认识:(1)这些前寒武纪微陆块普遍遭受早古生代造山事件的改造并发生再活化。它们或者作为早古生代原特提斯洋的活动大陆边缘,被洋壳俯冲有关的弧岩浆和变质作用改造,以早古生代大陆弧的形式存在;或者被早古生代碰撞造山过程中的陆内变形、增厚地壳及相关的区域变质作用、深熔作用和碰撞型花岗岩所改造。(2)在这些前寒武纪微陆块中,仅仅欧龙布鲁克地块保存有早前寒武纪的变质基底,具有克拉通性质。中元古代以前,欧龙布鲁克地块的变质基底与华北克拉通(特别是阿拉善地块)和塔里木克拉通具有相似的岩石组成和年代格架;而晚中元古代到新元古代,所有的前寒武纪微陆块与华南陆块和塔里木陆块的亲缘性更强。(3)青藏高原北缘早古生代造山系中的大部分前寒武纪微陆块可能在罗迪尼亚超大陆解体时已从冈瓦纳大陆北部分离,而柴达木地块记录了泛非期造山作用的构造热事件,可能在泛非造山期(530Ma)以后才从冈瓦纳大陆分开;在青藏高原东北部,晚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并不存在统一的原特提斯洋,原特提斯洋的打开是穿时的。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9条
1 李三忠;赵淑娟;余珊;曹花花;李玺瑶;刘鑫;郭晓玉;肖文交;赖绍聪;闫臻;李宗会;于胜尧;张剑;兰浩圆;;东亚原特提斯洋(Ⅱ):早古生代微陆块亲缘性与聚合[J];岩石学报;2016年09期
2 翟明国;;地球的陆壳是怎样形成的?——神秘而有趣的前寒武纪地质学[J];自然杂志;2010年03期
3 Т.В.Билибина;张维根;;前寒武纪成矿和构造的全球性问题[J];国外前寒武纪地质;1986年01期
4 K.A.Plumb;R.D.Gee;虞哲蓉;;关于前寒武纪划分的最新建议[J];基础地质译丛;1987年02期
5 В.Э.Негруца;Т.Ф.Негруца;高坪仙;;前寒武纪地球发育的方向性和不可逆性[J];国外前寒武纪地质;1989年03期
6 GregRetallack;DavidGrandstaff;MichaelKimberley;卢祥生;;前寒武纪古土壤的前景和问题[J];国外前寒武纪地质;1984年04期
7 翟明国;;前寒武纪地质学——地球科学的基础学科[J];科技导报;2013年08期
8 杨国斌;;山西地块前寒武纪研究之现状[J];华北国土资源;2009年02期
9 陆松年;中国前寒武纪地质年代划分再讨论[J];现代地质;1999年02期
10 А.К.Бащарин;张祖圻;;前寒武纪时大陆的构造联系[J];国外前寒武纪地质;1981年03期
11 武铁山;华北晚前寒武纪(中、新元古代)岩石地层单位及多重划分对比[J];中国地质;2002年02期
12 ;前寒武纪研究进展2002年总目次[J];前寒武纪研究进展;2002年Z1期
13 李江海;早前寒武纪地质及深成构造作用研究进展[J];高校地质学报;1998年03期
14 李三忠,杨升振;早前寒武纪地球动力学机制探讨[J];国外前寒武纪地质;1995年03期
15 王东方 ,王集源;古华北地块前寒武纪地壳发展阶段及其时限确定[J];地层学杂志;1991年04期
16 胡国巍;;板块构造与早前寒武纪地壳演化[J];国外前寒武纪地质;1992年03期
17 肖庆辉;索书田;张家声;;《前寒武纪构造解说》评介[J];地质论评;1985年04期
18 ;重视前寒武纪古土壤的研究[J];国外前寒武纪地质;1987年01期
19 ;关于前寒武纪划分的新建议[J];地震地质译丛;198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建新;;原特提斯洋的俯冲、增生及闭合——来自阿尔金-祁连早古生代造山作用的启示[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46:中央造山带构造演化与成矿论文集[C];2014年
2 杜汝霖;;略述前寒武纪地质学发展的历史与现状[A];地质学史论丛(3)[C];1995年
3 王惠初;于海峰;陆松年;苗培森;;前寒武纪地质学成就与前景[A];2008—2009地质学学科发展报告[C];2008年
4 翟明国;;地球的陆壳是怎样形成的?——神秘而有趣的前寒武纪地质学[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1年
5 林蔚兴;张丕孚;卜德安;杨森;;辽东半岛南部晚前寒武纪研究[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1981)[C];1983年
6 杜汝霖;牛树银;;略记王鸿祯教授对我国前寒武纪地质学研究的贡献[A];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22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7 钱祥麟;李江海;;我国前寒武纪地质学研究进展和问题[A];中国古陆块构造演化与超大陆旋回专题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0年
8 杨崇辉;杜利林;任留东;宋会侠;刘增校;;太行山地区早前寒武纪年代格架[A];亚洲大陆深部地质作用与浅部地质—成矿响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8年
9 白瑾;;五台山早前寒武纪地质[A];中国地质科学院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6)[C];1987年
10 梁玉左;曹瑞骥;张录易;邱树玉;肖宗正;杜汝霖;曹仁关;卜德安;朱士兴;高振家;;中国晚前寒武纪Pseudogymnosolenidae[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6)[C];1983年
11 舒良树;;华南早古生代地质问题[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49:华南大陆构造论文集[C];2014年
12 杨嘉文;;滇西前寒武纪地层的划分与对比[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1)——“三江”地层、古生物[C];1982年
13 姜春潮;;辽吉东部前寒武纪地层划分的几个基本问题[A];中国地质科学院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6)[C];1987年
14 高荣繁;范义青;;辽东半岛南部晚前寒武纪古地磁特征(节要)[A];中国地质科学院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0)[C];1984年
15 邢裕盛;;胶辽徐淮地层区晚前寒武纪地层研究之新进展[A];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文集(4)[C];1982年
16 卢良兆;;华北陆台早前寒武纪变质地质动力学[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17 ;中国晚前寒武纪地质研究[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1981)[C];1983年
18 于荣炳;张学祺;;地质矿产部中国晚前寒武纪地质科研项目研究成果之十三 燕山地区晚前寒武纪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的研究[A];中国地质科学院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1)[C];1985年
19 段吉业;张焕翘;卜德安;;辽东半岛南部晚期前寒武纪叠层石的研究[A];中国地质科学院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3)[C];1982年
20 ;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1987年度在所外刊物上发表的论文统计表[A];中国地质科学院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21)[C];198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黄阳;冀东遵化和鄂西庙湾前寒武纪豆荚状铬铁矿的指示特征及地球动力学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2018年
2 马筱;黔东及其邻区早古生代构造变形机制及其演化过程[D];中国地质大学;2018年
3 党院;广西大瑶山地区早古生代成岩成矿作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年
4 贺娟;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仲巴地区岩浆活动及其大地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5 郑艺龙;西藏羌塘玛依岗日地区早古生代岩块地质特征及大地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
6 郑宁;湘赣南部及粤北部早古生代沉积—构造演化[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2年
7 赵天宇;滇西南地区早古生代原特提斯洋构造演化:碎屑锆石U-Pb年代学与花岗岩组合记录[D];中国地质大学;2019年
8 安慰;西藏日喀则地区新特提斯洋俯冲体系沉积记录与盆地演化[D];南京大学;2015年
9 马铭株;华北克拉通西部典型地区早前寒武纪地质演化[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5年
10 雷如雄;中天山东段前寒武纪及早古生代岩浆活动、成矿作用与构造演化[D];南京大学;2012年
11 钟瀚霆;雅鲁藏布缝合带中侏罗—早白垩世放射虫年代学研究及其对新特提斯洋演化的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12 付燕刚;西藏拉萨地块南部新特提斯洋俯冲成岩成矿作用[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7年
13 邢晓婉;滇西南早古生代构造属性:岩浆与沉积作用限定[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6年
14 李海滨;下扬子地区早古生代前陆盆地与油气前景分析[D];南京大学;2013年
15 孙巍;兴安地块“前寒武纪变质岩系”—下古生界锆石年代学研究及其构造意义[D];吉林大学;2014年
16 陈刚;鄂尔多斯地块西南部早古生代裂谷陆缘结构及其演化[D];西北大学;1994年
17 王丽丽;华南赣州地区早古生代晚期—中生代花岗岩类地球化学与岩石成因[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18 董晓杰;内蒙古大青山地区早前寒武纪基底组成与演化[D];吉林大学;2012年
19 夏时斌;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弧形构造带及邻区壳幔电性结构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9年
20 陈一方;青藏高原东北缘岩石圈速度间断面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何晴州;云中山地区早前寒武纪地质演化[D];太原理工大学;2019年
2 陈淑华;大兴安岭北段前寒武纪地层层序研究与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3 张魁;南阿尔金塔什萨依地区早古生代火成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研究及其地质意义[D];西北大学;2018年
4 薛鹏远;内蒙古盘陀山杂岩早古生代侵入岩地球化学及构造意义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年
5 贾莹刚;新疆温泉早古生代中酸性侵入岩U-Pb测年与Sr-Nd-Hf同位素组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年
6 张铎;云南腾冲—保山地块早古生代岩浆岩成因及其构造驱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年
7 冉孟兰;拉萨地块南缘中生代火山岩岩浆活动及其构造演化[D];桂林理工大学;2018年
8 李维念;内蒙古阿拉善右旗阿拉腾敖包地区前寒武纪变质表壳岩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9 李涛;原特提斯北界西段早古生代构造变形及微陆块演化[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10 向华;浙西南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岩系显生宙变质作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8年
11 高硒;南郑—宁强地区晚前寒武纪地层沉积特征及年代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12 熊莉娟;原特提斯北界西段构造演化与拼合方式[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13 权京玉;松嫩地块东部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构造属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14 吴兴源;拉萨地体晚古生代早期岩浆岩成因及其对松多特提斯洋开启的启示[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15 安慧婷;原特提斯南界的厘定及其洋—陆格局[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16 王飞;新疆北部前寒武纪基性岩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D];南京大学;2011年
17 程世秀;原特提斯北界东段构造演化与拼合方式[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18 黄道袤;华北克拉通南缘下汤地区早前寒武纪演化:地质、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19 周宾;柴北缘西段绿梁山一带早古生代岩浆作用与成矿[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20 白春艳;北祁连中段冷龙岭地区早古生代构造演化[D];成都理工大学;201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阔;中国前寒武纪成矿体系研究取得突破[N];中国矿业报;2018年
2 本报记者 周飞飞 通讯员 黄凡;回望前寒武纪[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8年
3 杨俊泉;共建五台山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基地[N];中国矿业报;2018年
4 本报记者 李响;寻找前寒武纪宝藏的路线图[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滕艳;前寒武纪是个巨大的矿产宝库[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6 郑源;扬子地块西缘前寒武纪构造演化研究取得新进展[N];中国矿业报;2020年
7 本报记者 滕艳;前寒武纪,中国铁矿的突破口[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8 冯卫东;加拿大发现26亿年前地下古水[N];科技日报;2013年
9 刘文汇 张海霞 王杰;充满奥秘的早古生代海相层系[N];中国石化报;201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