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不同构造层次岩石变形准则的融合与发展

侯泉林  程南南  石梦岩  卢茜  
【摘要】:岩石变形准则对于构造地质学、工程安全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经典的岩石脆性变形(破裂)准则包括屈特加准则(水平直线型包络线)、库伦准则(斜直线型和抛物线型包络线)、格里菲斯准则(抛物线型包络线)等。近年来最大有效力矩准则在野外韧性剪切带观测与理论计算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逐渐成为岩石韧性变形的重要准则。然而,这些变形准则在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准则在理论上无法解释、彼此不相协调,最大有效力矩准则在摩尔图解中尚无对应的包络线,部分准则边界条件和应用范围不清等。本文针对这些问题,结合野外实际情况和理论分析,取得了如下认识:(1)水平直线型屈特加准则在地质过程中无法实现。(2)提出了最大有效力矩准则的包络线方程为τ=-0.35(σ_n-σ_d),在摩尔图解中为一条反倾斜直线型包络线;进而将脆性变形的格里菲斯准则和库伦准则与韧性变形的最大有效力矩准则统一表述于应力摩尔图解中,使各准则彼此协调和融合。(3)初步明确了各变形准则的适用条件及所对应的构造层次:张性应力存在的构造环境(包括地壳浅表层次、水力压裂等人为张性应力环境),格里菲斯准则比较合适,以张性破裂(θ=~0°)和张剪性破裂(θ=0°~30°)为主;上地壳在一般情况下(3个主应力均为挤压应力),斜直线型库伦准则更为合适,以锐夹角共轭剪破裂(θ=~30°)为主;随着深度的增加,在中地壳,抛物线型库伦准则较合适,以锐夹角脆韧性剪切变形带(θ=30°~45°)为主;进入下地壳及以下,最大有效力矩准则更合适,以钝夹角韧性剪切变形带(θ=~55°)为主。实际地质作用过程中影响岩石变形的因素更为复杂多样,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对号入座。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7条
1 侯泉林;程南南;石梦岩;卢茜;;不同构造层次岩石变形准则的融合与发展[J];岩石学报;2018年06期
2 ;1986年国际地质力学讨论会取得的某些新进展[J];地质论评;1987年06期
3 金振民;高温高压岩石变形实验及其地球动力学的意义[J];地质科技情报;1988年03期
4 梁劳;广西河池地区的地震活动及发震机制的岩石实验解释[J];西北地震学报;1989年04期
5 郑在胜;;岩石变形中的能量传递过程与岩石变形动力学分析[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1990年05期
6 岳石;;高温高压岩石变形实验的发展及其在构造地质学中的意义[J];世界地质;1990年04期
7 刘钧;根据岩石应力-应变曲线组分析岩石变形破坏的数值方法[J];地质科学;1982年01期
8 高美奔;李天斌;孟陆波;陈国庆;陈超;廖安杰;罗凯;;岩石变形破坏各阶段强度特征值确定方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6年S2期
9 刘力强,陈国强,刘培洵,陈顺云,马瑾;岩石变形实验热红外观测系统[J];地震地质;2004年03期
10 刘学锋;拉张环境下构造层次的划分[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1992年01期
11 陈卫昌;王思敬;傅焕然;;岩石内应力的基本特征及研究进展[J];工程地质学报;2018年01期
12 温韬;唐辉明;范志强;蔡毅;汪丁建;;巴东组岩石加卸荷力学性质及卸荷本构模型[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8年04期
13 崔可锐;中国西天山东段的构造层次研究[J];安徽地质;1996年04期
14 岳石,马瑞;氯化钠传压介质高温高压岩石变形实验的应力和围压修正[J];地震地质;1993年01期
15 邓志辉;丁留伟;陈梅花;;地震前热异常机理多物理场耦合数值模拟初步研究[J];国际地震动态;2012年06期
16 颜玉定,李健康,廖远群;岩石变形实验中的微破裂与地震的联想[J];华南地震;1996年01期
17 郑亚东;张进江;王涛;;实践中发展的最大有效力矩准则[J];地质力学学报;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忠虎;张茹;李业学;;不同种类岩石变形破坏的能量耗散与能量释放分析[A];第十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2 周思孟;;关于岩石变形的基本偏微分方程[A];陈宗基论文选[C];1994年
3 郝圣旺;白以龙;夏蒙棼;柯孚久;;岩石变形演化局部化诱致灾变破坏[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4 邓志辉;丁留伟;陈梅花;;地震前热异常机理多物理场耦合数值模拟初步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专题[C];2012年
5 张皓;亢一澜;宋海鹏;黄干云;;压头作用下岩石变形及破坏机理实验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实验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张雪娟;王红强;;基于岩石电磁实验的电磁扰动信号与声发射信号的同步性探讨[A];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四十一)——专题79:地震电磁扰动及其传播响应机理、专题80:地震应急管理与研究[C];2017年
7 吴海青;;孔隙水对岩石变形特性的影响及其工程意义[A];岩石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第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89年
8 郑亚东;;岩石变形的最大有效力矩准则——奉献给敬爱的王仁老师[A];仁厚笃实的一生——王仁先生纪念文集[C];2002年
9 郑亚东;;最大有效力矩准则与古应力确定的可行性[A];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板块作用过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郑亚东;张进江;王涛;张青;张波;;控制变形局部化的最大有效力矩准则[A];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三十八)——专题75:变形局部化与最大有效力矩准则、专题76:地球生物学、专题77:环境有机地球化学、专题78:超大陆演化及其生物环境效应[C];201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巍;高温高压下几种岩石的弹性纵波速度及其动力学特征[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2年
2 蒋海昆;典型断层组合及不同温压条件下岩石变形过程中的声发射活动特征[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0年
3 曹广祝;岩石CT尺度小裂纹扩展与渗流特性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4 胡柳青;冲击载荷作用下岩石动态断裂过程机理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5 周子龙;岩石动静组合加载实验与力学特性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6 王利;岩石弹塑性损伤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06年
7 胡云华;高应力下花岗岩力学特性试验及本构模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8年
8 刘豆豆;高地应力下岩石卸载破坏机理及其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赵衡;岩石变形特性与变形全过程统计损伤模拟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文敏;基于空间相关特征的岩石劈拉变形破损机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2 孟祥振;冻融-荷载作用下含孔隙岩石的损伤本构模型[D];西安科技大学;2018年
3 王佳信;三轴卸荷条件下大理岩力学特性及能量演化规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8年
4 杨尚;岩石非线性变形全过程的统计损伤模拟方法[D];湖南大学;2017年
5 秦云雷;岩石断裂的声发射信号特征与尺度增长预测[D];河南理工大学;2017年
6 陈子全;水—力耦合作用下硬脆性岩石的破裂及能量机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7 张卫中;岩石变形剪切带形成过程的实验研究及数值模拟[D];重庆大学;2004年
8 杨二朋;爆破冲击诱发的岩石静力学性能损伤劣化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7年
9 王茂楠;基于声波测井资料的岩石脆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6年
10 徐嘉豪;冻融受荷岩石变形破坏分析[D];西安科技大学;201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