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东地区新太古代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摘要】:冀东地区的早前寒武纪基底保留有太古宙克拉通普遍发育的"穹窿-龙骨构造",如卢龙-双山子表壳岩系呈近南北向带状分布于以TTG片麻岩为主构成的太平寨卵形构造域、迁安片麻岩穹窿和安子岭片麻岩穹窿之间,洒河桥线性构造带呈北东向切割太古宙构造线分布。在太平寨卵形域和洒河桥线性带中常见有零散分布的麻粒岩相表壳岩块体和古元古代变质基性岩墙。表壳岩块体包括基性和泥砂质麻粒岩和BIF型铁矿等,变质基性岩墙也发育高压麻粒岩相组合,变质锆石年龄为~1.81Ga。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对该区麻粒岩的研究进展。太平寨卵形域中的基性麻粒岩以中粒二辉麻粒岩为主,有些样品的角闪石周围出现叠加变质形成的微粒矿物组合,个别样品见辉石周围发育石榴石冠状体,形成‘红眼圈’结构;利用稀土元素温度计确定二辉麻粒岩的峰期达到了~1000℃的超高温条件,麻粒岩中的锆石仅记录新太古代末期变质年龄(~2.50Ga),与周围TTG质岩石的结晶时间近于相同。洒河桥线性带中的基性麻粒岩以细粒高压麻粒岩组合为主,偶见中粒二辉麻粒岩残留,其峰期P-T条件分别为800~860℃/1.0~1.2GPa和950~1070℃/1.0GPa;麻粒岩中锆石主体记录新太古代末期变质年龄,但出现少量古元古代变质锆石(1.97~1.83Ga),石榴石-全岩Lu-Hf等时线年龄为1.77~1.78Ga。由此推测太平寨和洒河桥地区都经历了新太古代末期超高温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又在古元古代晚期遭受了高压麻粒岩相差异性叠加,太平寨地区受叠加较弱,仍然保留太古宙的卵形构造,而洒河桥一带受叠加较强,形成了线性变形带。太平寨卵形域的泥砂质麻粒岩可识别出4阶段的变质矿物组合:包括包体组合、峰期组合、固相线(或最后)组合以及叠加组合。相平衡模拟表明固相线组合的P-T条件为870~890℃/~0.7GPa,峰期组合可达到1000℃/1.1GPa,石榴石中富钙斜长石包体指示麻粒岩早期经历了低压高温变质阶段。由此构建麻粒岩P-T轨迹为逆时针型,包括3个阶段:低压加热至超高温(AG-I),近等温升压至压力峰期(~1.1GPa)(AG-II),和峰后降压降温至固相线(AG-IIIa)以及在亚固相线下的降温降压过程(AG-IIIb)。锆石定年表明泥砂质麻粒岩原岩沉积年龄稍早于2.50Ga,变质年龄为2.48~2.50Ga。泥砂质麻粒岩的峰期变质条件和时代均与二辉麻粒岩一致,叠加组合的P-T条件与高压麻粒岩相似,反映泥砂质麻粒岩也受到了古元古代晚期变质作用影响。依据太平寨麻粒岩的逆时针型P-T轨迹,推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包括如下构造过程:(i)AG-I指示表壳岩层受到后续地幔极高温岩浆喷发被埋深加热,或者受到下部TTG质岩浆海的加热过程;(ii)AG-II指示被加热的岩石(总伴有BIF铁矿层)被破碎并在在密度驱动下沉入岩浆海深部,达到下地壳深度;(iii)AG-IIIa/b对应沉入岩浆海深部的岩石伴随穹窿上升发生减压冷却的过程。很多地质观测和数值模拟研究表明太古宙克拉通的形成受太古宙特有的垂直构造体制控制,与太古代之后线性造山带的构造体制完全不同。
|
|
|
|
1 |
万汉钟;;麻粒岩概论[J];中国区域地质;1987年02期 |
2 |
舒良树,卢华复,CharvetJ,LaurentCS,印栋浩;天山东部麻粒岩定年与地球化学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6期 |
3 |
李三忠,张国伟,李亚林,杨永成;勉县地区勉略带内麻粒岩的发现及构造意义[J];岩石学报;2000年02期 |
4 |
翟明国,刘文军;麻粒岩的形成及其对大陆地壳演化的贡献[J];岩石学报;2001年01期 |
5 |
王惠初,袁桂邦,辛后田;内蒙古固阳村空山地区麻粒岩的锆石U-Pb年龄及其对年龄解释的启示[J];前寒武纪研究进展;2001年01期 |
6 |
张宗清,唐索寒,王进辉,张国伟,许继锋,杨永成;秦岭勉略带中安子山麻粒岩的年龄[J];科学通报;2002年22期 |
7 |
黄雄南,李江海,A KRONER;恒山中段新太古代高压麻粒岩区的构造特征[J];地质论评;2003年02期 |
8 |
周喜文,魏春景,耿元生,张立飞;胶北栖霞地区泥质高压麻粒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J];科学通报;2004年14期 |
9 |
孙志明,郑来林,耿全如,李生,廖光宇,石文礼,张东;东喜马拉雅构造结高压麻粒岩特征、形成机制及折返过程[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4年03期 |
10 |
梁婷;彭明兴;王磊;王崇礼;胡长安;高晓理;;中天山彩霞山一带麻粒岩的发现和热力学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
11 |
刘文中;;川西同德麻粒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6年02期 |
12 |
徐德明;马大铨;张业明;付太安;谢才富;;琼中麻粒岩的成因: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制约[J];华南地质与矿产;2006年02期 |
13 |
刘文中;;四川冕宁沙坝麻粒岩的岩石地球化学性质及形成时代[J];四川地质学报;2006年04期 |
14 |
于胜尧;张建新;李金平;;柴北缘都兰高压麻粒岩的变质演化及形成的动力学背景[J];岩石学报;2009年09期 |
15 |
李朋;周文戈;龚超颖;范大伟;魏舒怡;谢鸿森;;高压下华北北缘二辉麻粒岩电导率的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0年10期 |
16 |
解超明;李才;苏犁;董永胜;吴彦旺;谢尧武;;青藏高原安多高压麻粒岩同位素年代学研究[J];岩石学报;2013年03期 |
17 |
;冀东地区麻粒岩相岩石的分类和命名[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77年02期 |
18 |
首钢地质勘探公司地质科长春地质学院地勘系联合研究组;麻粒岩研究评述[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77年04期 |
19 |
王国富;;麻粒岩特征与分类命名刍议[J];河北地质学院学报;1979年02期 |
20 |
徐光荣;陈洪江;苏向峰;;鞍山小岭子铁矿麻粒岩及麻粒岩相的发现[J];地质论评;1981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