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造山带的早期活动及其对造山作用的启示
【摘要】:2008年汶川地震后,在映秀-北川同震地表破裂带南段虹口乡八角庙地区发现有假玄武玻璃出露于~240m宽的断裂带内,代表了断裂带以往地震和断裂活动的直接产物。这套假玄武玻璃的高温熔融成因得到了元素地球化学和熔融结构的证实。玻璃基质、蚀变矿物和碎屑斑晶的化学分析显示假玄武玻璃继承了碎裂岩/超碎裂岩围岩的主要化学成分,除石英外,主要由长石和云母两种端员组分选择性熔融形成,并呈现出了化学组分分布的不均一性。假玄武玻璃的锆石U-Pb和玻璃基质~(40)Ar/~(39)Ar定年结果证实映秀-北川断裂的古地震发生于229~216Ma的中-晚三叠世,并具有11~14km的震源深度,表明映秀-北川断裂的早期活动始于印支期的造山运动。伴随着印支造山运动的发生,龙门山断裂带形成了其初始构造框架,并对之后的构造演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
|
|
1 |
刘建民,董树文;假玄武玻璃的研究进展与现状[J];地质论评;2001年01期 |
2 |
张进江,郑亚东;假玄武玻璃及其形成过程和机制综述[J];地质科技情报;1995年04期 |
3 |
刘建民,董树文,张家声,刘晓春,陈柏林;大别造山带东部假玄武玻璃的成因[J];地质力学学报;2003年02期 |
4 |
刘建民,董树文,张家声,刘晓春,陈柏林;大别造山带东部假玄武玻璃的显微构造特征及其意义[J];地球学报;2005年03期 |
5 |
陈柏林;周刚;张小林;刘建民;;阿勒泰青河地区发现假玄武玻璃[J];地质论评;2005年06期 |
6 |
翟淳;;桐柏北部韧性剪切带中假玄武玻璃的成因[J];地质论评;1988年03期 |
7 |
林爱明,孙知明,杨振宇;桐柏—大别造山带内与脆性-韧性剪切带共生的假玄武玻璃的发现及意义[J];地质学报;2002年03期 |
8 |
胡能高,王志博,杨家喜;贺兰山群变质杂岩中假玄武玻璃的成因[J];西安工程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
9 |
肖灯意;李德威;罗文行;李华亮;;假玄武玻璃年代学研究现状及其地震学指示意义[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9年04期 |
10 |
沙绍礼;陈晓林;;兰坪河西古元古界雪龙山岩群假玄武玻璃的发现[J];云南地质;2013年01期 |
11 |
侯广顺;夏含峰;曹高社;司荣军;庞绪成;王珠峰;何军华;;嵩山地区假玄武玻璃的发现及其古地震意义[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2期 |
12 |
胥怀济;;古地震断层运动产生的假玄武玻璃[J];地震地质译丛;1979年06期 |
13 |
靳立杰;周汉文;王继林;钟增球;王锦荣;;豫西双龙剪切带假玄武玻璃的成因及地质意义[J];地质科技情报;2014年01期 |
14 |
张家声,周春平,杨桂枝;古震源实体初步研究[J];地震地质;1992年02期 |
15 |
刘建民;陈柏林;董树文;赵越;刘晓春;;新疆富蕴可可托海—二台断裂带中假玄武玻璃及其围岩的年代学研究[J];地质论评;2009年04期 |
16 |
史兰斌,林传勇,张小鸥,陈孝德,柏美祥;新疆可可托海-二台断裂带假玄武玻璃的基本特征[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1997年02期 |
17 |
董仁威;;龙门山断裂带巡礼[J];科学大观园;2008年13期 |
18 |
陈群策;丰成君;孟文;秦向辉;安其美;;5.12汶川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现今地应力测量结果分析[J];地球物理学报;2012年12期 |
19 |
张清志;唐文清;刘宇平;李军;;基于高精度GPS监测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及邻区现今地壳活动性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3年01期 |
20 |
高原;王琼;赵博;石玉涛;;龙门山断裂带中南段的一个破裂空段——芦山地震的震后效应[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3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