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支期龙门山造山楔推进作用与前陆型礁滩迁移过程研究
【摘要】:马鞍塘期龙门山前陆盆地是印支期造山楔加载于扬子地台西缘而形成的挠曲前陆盆地。根据地表露头、钻孔剖面和地震反射剖面资料,本文通过分析前陆盆地早期前陆缓坡型鲕粒滩-硅质海绵礁组合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迁移规律,标定了卡尼期龙门山造山楔的推进速率。结果表明:卡尼期马鞍塘组是分布于底部不整合面之上的第一套地层单元,在垂向上前陆型鲕粒滩-硅质海绵礁组合显示为鲕粒灰岩滩-生物碎屑滩-硅质海绵礁灰岩-泥页岩的向上变细的沉积序列,记录了前缘隆起边缘碳酸盐缓坡和海绵礁的构建和淹没过程,反映了在相对海平面的持续上升中鲕粒滩-硅质海绵礁被淹没致死的过程。在横向上,盆地结构显示为西厚东薄,并向西倾斜的不对称盆地,由西向东依次分布了深水盆地、碳酸盐缓坡和海绵礁和浅水滨岸带等沉积物类型,显示了从龙门山造山楔向前陆一侧具有泥页岩向鲕粒滩-硅质海绵礁的变化特征。其中鲕粒滩-硅质海绵礁丘组合发育于15~30m深度的前陆同斜缓坡上,呈面向西的条带状展布,其走向线与龙门山冲断带的走向大致平行。并可将其划分为7个鲕粒滩-硅质海绵礁相带,表明卡尼期硅质海绵礁丘和滩沿底部不整合面向南东方向的前陆缓坡超覆,其超覆线和相带的走向与龙门山冲断带的走向平行,显示了7条硅质海绵礁丘和滩是随着相对海平上升过程而向南东方向的前陆缓坡超覆过程中逐次形成的。卡尼期硅质海绵礁迁移速率为18mm·yr-1,其与龙门山造山楔推进速率(15mm·yr-1)基本一致,表明印支期龙门山逆冲楔推进速率与前陆鲕粒滩-硅质海绵礁丘迁移速率具有明显的耦合关系。据此,本次提出了龙门山前陆盆地早期前陆型碳酸盐缓坡和硅质海绵礁的迁移模式,其形成的过程为:龙门山造山楔于卡尼期初始构造负载于扬子板块西缘,导致了前陆地区的挠曲沉降,形成了前陆盆地,驱动了相对海平面的持续上升,前陆盆地处于欠补偿状态,当相对海平面上升速率与硅质海绵礁生长速率相同时,在15~30m深度的前陆同斜缓坡上发育了鲕粒滩-硅质海绵礁丘组合,随着龙门山造山楔不断地的向前陆地区推进,前陆盆地内相对海平面持续上升,逐次在前陆缓坡上15~30m深度的的位置开启了新的硅质海绵礁群的生长窗,形成了本区卡尼期7条带状展布的鲕粒滩-硅质海绵礁丘组合。因此,硅质海绵礁的淹没过程和迁移过程是龙门山造山楔向扬子克拉通推进过程的沉积响应,显示了在卡尼期-诺利期松潘-甘孜残留洋盆的迅速闭合和逆冲楔构造负载向扬子板块推进的动力学过程。
|
|
|
|
1 |
董树文,方景爽,李勇,朱洪吉,W. Schneider,H. Breitkreuz,F. Mattern;下扬子中三叠世—中侏罗世沉积相与印支运动[J];地质论评;1994年02期 |
2 |
郭福祥;关于华南东部的印支运动[J];桂林工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
3 |
任纪舜;曲景川;陈腰治;赵国光;;滇西大理丽江地区印支运动研究初报[J];地质论评;1964年01期 |
4 |
董国义;;辽宁印支运动新观察[J];地质通报;1983年05期 |
5 |
辜学达;赵友年;;论青藏高原之印支运动[J];地质通报;1988年02期 |
6 |
周良仁;蔡厚维;;中国西北地区的印支运动[J];西北地质科学;1989年26期 |
7 |
左文超;论印支运动在湖北境内表现特点——兼论省内盖层褶皱形成主要时期[J];湖北地矿;2000年Z1期 |
8 |
刘正宏,徐仲元;阴山地区印支期地壳构造变形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3年01期 |
9 |
施炜;董树文;胡健民;张忠义;刘刚;;大巴山前陆西段叠加构造变形分析及其构造应力场特征[J];地质学报;2007年10期 |
10 |
夏斌;黄先雄;蔡周荣;贾红义;吕宝凤;王冉;;济阳坳陷印支—燕山期构造运动特征与油气藏的关系[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7年06期 |
11 |
袁在枢;;对鄂东南地区印支运动的新认识——谈它和本区褶皱形成、岩浆活动和矽卡岩型铜铁矿床成矿等的关系问题[J];地质论评;1965年05期 |
12 |
周喜裕;对湖南印支运动的认识[J];石油实验地质;1982年04期 |
13 |
周良仁;蔡厚维;;中国西北地区的印支运动[J];西北地质科学;1989年02期 |
14 |
郭斌,揭育金,卢清地;关于福建印支运动性质的讨论[J];福建地质;2001年02期 |
15 |
崔盛芹;李锦蓉;;试论中国滨太平洋带的印支运动[J];地质学报;1983年01期 |
16 |
李勇;钟建华;温志峰;段洪亮;王海侨;;印支运动对济阳坳陷构造形态形成演化的影响[J];地质论评;2006年03期 |
17 |
张茜;董云鹏;杨晨;屈红军;;米仓山隆升时代的沉积学制约[J];西北地质;2010年03期 |
18 |
李之彤,赵春荆;东北地区的印支运动[J];地质科学;1985年03期 |
19 |
于福生,漆家福,王春英;华北东部印支期构造变形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
20 |
任纪舜;印支运动及其在中国大地构造演化中的意义[J];地球学报;1984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