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翟伟,孙晓明,徐莉,张泽明,梁金龙,梁业恒,沈昆;苏北青龙山超高压变质榴辉岩流体包裹体特征与流体演化[J];岩石学报;2005年02期 |
2 |
杨经绥,刘福来,吴才来,万渝生,张建新,史仁灯,陈松永;中央碰撞造山带中两期超高压变质作用来自含柯石英锆石的定年证据[J];地质学报;2003年04期 |
3 |
赵志丹,周文戈,谢鸿森;超高压变质作用与壳幔循环[J];地学前缘;1998年S1期 |
4 |
张仲明;杨经绥;戎合;MAO HoKuang;;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CCSD-MH)榴辉岩中发现金刚石[J];岩石学报;2007年12期 |
5 |
杨红;张立飞;刘福来;;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榴辉岩中重晶石的发现及其意义[J];地质学报;2006年12期 |
6 |
石超;张泽明;;超高压变质过程中的元素地球化学行为——CCSD主孔榴辉岩的矿物化学研究[J];岩石学报;2007年12期 |
7 |
刘贻灿,徐树桐,李曙光,陈冠宝,江来利,周存亭,吴维平;大别山北部镁铁-超镁铁质岩带中榴辉岩的分布与变质温压条件[J];地质学报;2001年03期 |
8 |
刘若新;翟明国;;第四届国际榴辉岩会议在意大利科森萨举行——1995年国际榴辉岩野外工作会议将在中国召开[J];岩石学报;1993年04期 |
9 |
郑永飞,傅斌,肖益林,龚冰,葛宁洁,李曙光;大别山榴辉岩氢氧同位素组成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J];中国科学D辑;1997年02期 |
10 |
宋明春,金振民,王来明,张希道,李远友;鲁东官山榴辉岩与围岩接触关系的新发现及其对年代学的启示[J];地质学报;2003年02期 |
11 |
张立飞,David J.Ellis,艾永亮,姜文波,魏春景;新疆西天山超高压变质榴辉岩[J];岩石矿物学杂志;2002年04期 |
12 |
张汉凯;安徽太湖榴辉岩中某些变质矿物的标型特征[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89年06期 |
13 |
傅斌,郑永飞,王峥嵘,李曙光;大别山双河片麻岩氢氧同位素特征及其变质地球化学意义[J];岩石学报;1997年04期 |
14 |
傅斌,郑永飞,龚冰,李一良,李曙光;苏北东海榴辉岩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J];地球化学;1998年01期 |
15 |
崔书学,孙宗锋,张胜祥;威海地区榴辉岩及其变质作用[J];山东地质;1998年01期 |
16 |
李一良,郑永飞,傅斌;大别山榴辉岩中石英脉的氧同位素研究[J];中国科学D辑;2001年04期 |
17 |
王惠初,袁桂邦,辛后田,郝国杰,郑健康,张宝华;柴北缘绿梁山地区榴辉岩的产状及其成因意义初探[J];中国地质;2001年07期 |
18 |
李亚芹;榴辉岩制片方法介绍[J];山东地质;2001年06期 |
19 |
刘晓春;大别山榴辉岩一片麻岩杂岩的成因[J];地球化学;1994年04期 |
20 |
李曙光,肖益林;大别山杂岩中两类斜长角闪岩的矿物学鉴别标志及对榴辉岩成因的意义[J];矿物学报;1994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