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天山博格达造山带石炭纪火山岩及其形成地质环境
【摘要】:东天山博格达造山带早、中石炭世海相火山岩具有双峰式特征 ,主要岩性为富钠的玄武岩和流纹岩 ,其次是英安岩 ,安山质岩石极少出现。玄武岩的特征是 :少数岩石含有实际矿物石英 ,个别岩石含橄榄石斑晶 ;辉石主要是透辉石和次透辉石 ,其成分富含铝 (Al2 O3=4.17~ 5 .99)和钛 (Ti O2 =2 .80~ 4.78) ;基质中的长石主要是钠 -更长石 ,斑晶中有相当数量的中长石和拉长石 ;全岩化学成分 CIPW计算结果绝大部分含 Di、Ol和 Hy,少数含 Qz和 Ne,在全碱 - Si O2 图中主要投影于亚碱性区 ,并接近碱性区 ;10 0 Mg/ (Mg+ΣFe) 6 5 ;ΣREE=38.73~ 134 .48,(L a/ L u) N=2 .75~ 4.0 3,δEu=0 .93~ 1.15 ;强不相容元素适度富集 ,Nb和 Ti适度亏损 ,Ni、Cr含量低 ,εNd和 εSr均为正值。这些特征表明 ,本区的玄武岩总体上属于橄榄拉斑玄武岩 ,并具有向碱性玄武岩和石英拉斑玄武岩两个方向演化的趋势。它们是来自亏损地幔的橄榄拉斑质玄武质或苦橄质岩浆经过分异并混染少量地壳物质的产物。这类玄武岩与英安岩和流纹岩构成的双峰式火山岩进一步证明博格达造山带是石炭纪的大陆裂谷
|
|
|
|
1 |
张振坤;孙建东;江辉;陆凡;岳继宗;吴守智;;新疆博格达造山带西段石炭纪双峰式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J];地质找矿论丛;2021年01期 |
2 |
第鹏飞;李泰德;王金荣;王晓伟;欧阳京;王怀涛;赵志雄;于漫;;新疆博格达造山带东段二叠纪流纹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
3 |
刘亮;李江涛;杨鹏涛;何学锋;苏画;梁斌;杨宇东;江辉;;新疆博格达造山带石炭纪的构造属性:来自辉长岩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的证据[J];中国地质;2020年03期 |
4 |
王金荣;李泰德;田黎萍;于漫;王怀涛;赵志雄;汤中立;;新疆博格达造山带晚古生代构造-岩浆演化过程:火山岩组合及地球化学证据[J];岩石学报;2010年04期 |
5 |
莫宣学,邓晋福,董方浏,喻学惠,王勇,周肃,杨伟光;西南三江造山带火山岩-构造组合及其意义[J];高校地质学报;2001年02期 |
6 |
王玉玺;第鹏飞;王晓伟;汤庆艳;王怀涛;杨春霞;赵洪星;;双峰式火山岩组合探视构造—岩浆演化——来自博格达构造带双峰式火山岩的启示[J];甘肃地质;2013年04期 |
7 |
贠杰;孙吉明;朱小辉;赵力颖;何立;周明兴;高尚;赵海璇;;新疆博乐哈夏林场一带下二叠统乌郎组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J];地质科技情报;2017年03期 |
8 |
汪晓伟;徐学义;马中平;陈隽璐;朱小辉;孙吉明;崔方磊;;博格达造山带东段萨尔乔克地区早石炭世双峰式[J];地质科技情报;2015年03期 |
9 |
崔方磊;徐学义;马中平;孙吉明;朱小辉;汪晓伟;;东天山博格达东北部火山岩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论评;2015年S1期 |
10 |
周济元,崔炳芳,方文碧,陈世忠;江西会昌周田盆地东侧双峰式火山岩及其构造环境[J];火山地质与矿产;1998年01期 |
11 |
李东津;车仁顺;;密山—抚顺大陆裂谷的新生代沉积建造和火山岩特征[J];吉林地质;1982年03期 |
12 |
汪晓伟;徐学义;马中平;陈隽璐;崔方磊;朱小辉;孙吉明;;博格达造山带东段早石炭世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属性[J];地质与勘探;2015年01期 |
13 |
彭素霞;尹传明;刘建朝;张海东;;对北祁连造山带前寒武纪基底物性、火山岩的源区性质及找矿问题的分析和综述[J];地质与勘探;2012年02期 |
14 |
崔方磊;汪晓伟;马中平;孙吉明;朱小辉;;博格达与哈尔里克早泥盆世火山岩成因对比及其构造意义[J];地质与勘探;2015年03期 |
15 |
顾连兴,胡受奚,于春水,赵明,吴昌志,李宏宇;博格达陆内碰撞造山带挤压-拉张构造转折期的侵入活动[J];岩石学报;2001年02期 |
16 |
邱家骧,曾广策,王思源,朱云海;青海拉脊山造山带早古生代火山岩[J];西北地质科学;1995年01期 |
17 |
李玉琼;杜雪亮;马蓁;王金荣;;全球大陆裂谷玄武岩数据挖掘的初步结果[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7年06期 |
18 |
郑勇;孙文;郭新成;梁婷;高景刚;周汝宏;;新疆博格达构造带的构造属性及造山机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
|
|
|
|
|
1 |
王银喜;顾连兴;李惠民;张遵忠;吴昌志;杨杰东;;一种可能来自地幔的流纹岩?[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
2 |
邵济安;周新华;赵谊;;试论五大连池富钾质火山岩-地震活动——大陆裂谷带的深部背景[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
3 |
朱勤文;沈上越;杨开辉;薛迎喜;;澜沧江带火山岩构造-岩浆类型与特提斯演化[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21)——“三江”论文专辑[C];1991年 |
4 |
牛贺才;单强;杨武斌;罗勇;李宁波;于学元;;新疆西天山查岗诺尔地区富铁玄武岩-流纹岩组合的发现[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
5 |
庞崇进;王选策;徐备;王炎阳;;兴蒙造山带造山后伸展的岩浆记录:来自晚石炭世N-MORB型玄武岩的证据[A];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七)——专题15:中央造山系构造演化、专题16:华南大陆构造、专题17:中亚造山带与成矿[C];2016年 |
6 |
许志琴;杨经绥;金小赤;万渝生;吴才来;张建新;李海兵;史仁灯;;祁连造山带的深部物质组成及动力学[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四——“十五”地质行业重要地质科技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
7 |
李世林;郭震;陈永顺;于勇;吴珊珊;;秦岭-大别造山带及周缘体波面波联合反演[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专题四:汇聚板块边缘结构、过程和产物、专题五:陆陆碰撞带深部结构和动力学意义、专题六:沉积盆地与大地构造[C];2020年 |
8 |
李文渊;张照伟;高永宝;陈博;王亚磊;洪俊;孔会磊;南卡;;昆仑造山带关键金属矿产成矿作用讨论[A];首届全国矿产勘查大会论文集[C];2021年 |
9 |
张雪梅;杨志高;杨宜海;史海霞;杨文;杜广宝;邹立晔;刘杰;;喜马拉雅造山带及其邻近区域岩石圈-软流圈速度结构和地震活动性[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一)—专题一:岩石圈构造与大陆动力学、专题二:地壳变形与大陆构造、专题三:古地磁学与地球动力学[C];2020年 |
10 |
余阳;张宝华;刘永刚;;中国东部大别苏鲁造山带低速高导异常成因探究[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四)—专题四十:地震波传播与成像、专题四十一:高压实验矿物学、岩石学与地球化学、专题四十二:地球物理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进展[C];2020年 |
11 |
陈小双;续海金;;西藏马攸木地区始新世碱性杂岩:对喜马拉雅造山带后碰撞伸展的指示意义[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三)—专题七:东南亚构造、沉积与资源环境效应、专题八:前寒武纪地质与超大陆演化、专题九:花岗岩成因与大陆地壳演化[C];2020年 |
12 |
王婷婷;郑建平;熊庆;平先权;;桐柏造山带燕山期闪长岩内变橄长岩-辉长岩包体的成因及起源[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三)—专题三十七:变质作用过程的观察与模拟、专题三十八:地幔地球化学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成因、专题三十九:地幔和地核:结构、动力过程、物质组成及浅部的相互作用[C];2020年 |
13 |
姚志祥;丁志峰;王椿镛;;河套断陷带与阴山造山带区域瑞利面波层析成像[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三十一)—专题九十二:地震面波、背景噪声及尾波干涉法研究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傅承义青年科技奖[C];2020年 |
14 |
康建强;韩江涛;;祁连造山带二元电性结构及动力学意义[A];2020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五)—专题十三:青藏高原隆升与气候变化和风化剥蚀、专题十四:青藏高原活动构造与地震灾害、专题十五:青藏高原东缘深部地球物理与大陆动力学研究进展[C];2020年 |
15 |
董新宇;李文辉;卢占武;黄兴富;高锐;;喜马拉雅造山带东段藏南拆离系深部构造活动特征——来自高精度反射地震剖面的证据[A];2019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专题4: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与东亚壳幔演化、专题5:陆陆碰撞带深部结构和动力学意义、专题6:大地构造与沉积盆地[C];2019年 |
16 |
肖尧;唐启家;;江南造山带上地壳虚源反射成像[A];2019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四)——专题10:造山带深部结构与动力学、专题11: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深部过程与成矿作用、专题12:燕山运动与东亚汇聚[C];2019年 |
17 |
张泽明;丁慧霞;苟正彬;;喜马拉雅造山带部分熔融与熔体结晶的时间与持续过程[A];2019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四)——专题37:金属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分馏理论、分析方法和地质应用、专题38:变质作用过程的观察与模拟、专题39:地幔地球化学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成因[C];2019年 |
18 |
张玄杰;刘英会;张婉;朱卫平;;苏鲁造山带的重磁场特征及地质认识[A];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七)——专题20特提斯造山带形成演化与资源效应、专题21中央造山系构造演化与东亚大陆形成、专题22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C];2015年 |
19 |
包超民;董岩翔;任荣富;周建华;;试论大别——舟山造山带[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
20 |
陈炳蔚;;横断山式造山带的某些特点[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21)——“三江”论文专辑[C];1991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