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三轴卸载–动力扰动下自然与饱水砂岩破坏特性试验研究
【摘要】:为探讨不同含水状态红砂岩试样在动静组合状态下的失稳破裂特征,采用QKX-YB200真三轴岩爆试验系统、声发射监测系统以及高速摄像仪对自然和饱水状态下的红砂岩立方体试样开展真三轴卸载–动力扰动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真三轴卸载–动力扰动条件下,自然状态砂岩破坏模式为张拉–剪切混合型破坏,而饱水状态砂岩的破坏模式为张拉型破坏,不同含水状态砂岩的裂纹扩展程度与初始轴向静应力和动力扰动频率密切相关;相比于饱水状态砂岩,自然状态砂岩试样在动力扰动阶段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块片弹射和飞溅现象,体现为典型的应变型岩爆特征;轴向静应力以及动力扰动频率对于不同含水状态砂岩的力学响应特征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其对于自然状态砂岩的力学响应主要体现为岩样的破坏剧烈程度,而对于饱水状态砂岩的力学响应则主要体现为岩样的破碎程度;对含水砂岩试样建立了真三轴卸载–动力扰动下裂纹扩展模型,认为水楔效应、中间主应力效应以及开挖卸荷效应是诱发饱水砂岩产生张拉型破坏的本质原因;基于室内试验结果,从能量转化、力学、物理以及化学的角度初步揭示了真三轴卸载–动力扰动下水弱化岩爆机制。
|
|
|
|
1 |
秦琳;徐曼;;饱水砂岩的细观力学试验研究[A];《工业建筑》2015年增刊Ⅰ[C];2015年 |
2 |
;前言[A];第一届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6年 |
3 |
;内容提要[A];第二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
4 |
周维垣;;序言[A];第二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
5 |
傅冰骏;;对我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科发展的若干思考[A];面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8年 |
6 |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高温高压岩石力学专业委员会[A];第一届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6年 |
7 |
张伯崇;;从美国地调局岩石力学实验室看我国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实验室的建设[A];第一届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6年 |
8 |
陈宗基;;前言[A];岩石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第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89年 |
9 |
牛锡倬;;岩石力学发展的前景[A];岩石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第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89年 |
10 |
;编者的话[A];首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
11 |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章程[A];岩土工程学术交流会文集[C];2004年 |
12 |
胡毅夫;曹平;;湖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论文文摘[A];岩土工程学术交流会文集[C];2004年 |
13 |
孙钧;;前言[A];面向21世纪的岩石力学与工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6年 |
14 |
;提词[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
15 |
;序[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
16 |
王可钧;;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几个研究热点[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
17 |
王思敬;;我国西部活动构造地区工程建设中的岩石力学问题[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
18 |
黄锦安;;《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论文作者浅析[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
19 |
;序[A];岩石力学理论与工程实践[C];1997年 |
20 |
;前言[A];岩石力学理论与工程实践[C];1997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