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多组贯穿裂隙岩体变形特性研究

韩建新  李术才  李树忱  仝兴华  李文婷  
【摘要】:天然岩体通常含有多组平行分布的贯穿裂隙,因此,在工程设计和围岩的稳定性分析中,研究多组贯穿裂隙岩体的变形及其变形特性具有重要意义。假设岩块为各向同性线弹性体,裂隙的应力与位移之间满足线性刚度关系,利用莫尔应力圆方法,建立多组贯穿裂隙岩体变形的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将裂隙岩体等效为各向异性连续体,给出裂隙岩体的等效弹性模量和等效泊松比,研究岩块和裂隙的材料和几何参数对岩体等效弹性模量和等效泊松比的影响。模型能较全面的考虑构成岩体的岩块和裂隙的材料参数与几何参数对岩体变形的影响,对预测岩体的变形和稳定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第十二届国际岩石力学大会将于2011年10月18-21日在中国北京举行[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3期
2 ;“第十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征文[J];科技导报;2011年24期
3 李玮;刘永建;殷代印;李士斌;;石油工程中“岩石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2010年10期
4 韩建新;李术才;李树忱;仝兴华;李文婷;;贯穿裂隙岩体强度和破坏方式的模型研究[J];岩土力学;2011年S2期
5 张后全;刘红岗;贺永年;韩立军;;岩石厚壁圆筒三向压缩下的卸荷试验与岩石强度破坏[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6 石崇;蒋新兴;朱珍德;郝振群;;基于Hoek-Brown准则的岩石损伤本构模型研究及其参数探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S1期
7 殷志强;李夕兵;金解放;尹土兵;刘科伟;;围压卸载速度对岩石动力强度与破碎特性的影响[J];岩土工程学报;2011年08期
8 张建海;胡著秀;杨永涛;魏进兵;邓建辉;;地下厂房围岩松动圈声波拟合及监测反馈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6期
9 朱红光;谢和平;易成;刘征;刘慧欣;王洪涛;;岩石材料微裂隙演化的CT识别[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6期
10 雷鸣;羽柴公博;福井胜则;大久保诚介;;压密试验中破碎岩石压密特性的本构方程及数值模拟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6期
11 乔丽苹;王者超;李术才;;基于Tight gas致密砂岩储层渗透率的有效应力特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7期
12 刘京红;姜耀东;赵毅鑫;祝捷;;基于CT图像的岩石破裂过程裂纹分形特征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13 凌道盛;房志辉;单振东;;单层饱和多孔介质一维瞬态响应半解析解[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8期
14 陈文玲;赵法锁;弓虎军;;基于微观试验的云母石英片岩蠕变损伤变量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S1期
15 徐黎明;王清;陈剑平;周福军;谭春;;三维节理岩体分形维数与RQD相关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S1期
16 范雷;周火明;张宜虎;;微裂隙对工程岩体强度参数的影响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S1期
17 左建平;周宏伟;方园;孟冰冰;彭瑞东;;甘肃北山地区深部花岗岩的热开裂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6期
18 冯淑芳;王明洋;任广昊;李杰;;深地下坑道衬砌结构抗局部冲击计算方法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6期
19 刘明;黄润秋;;确定岩质坡面上结构面迹线侧伏特征的算图[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S1期
20 潘晓明;杨钊;许建聪;;非定常西原黏弹塑性流变模型的应用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炳旭;;前言[A];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实例第一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钱七虎;;前言[A];第一届华东岩土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0年
3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章程[A];岩土工程学术交流会文集[C];2004年
4 ;编者的话[A];岩石力学测试技术及高边坡稳定性——第二次湖北省暨武汉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0年
5 徐嘉谟;方祖烈;伍法权;冯夏庭;杨强;邬爱清;何满潮;程良奎;宋胜武;黄润秋;蔡美峰;王明洋;;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科发展研究[A];2009—2010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科发展报告[C];2010年
6 崔政权;;前言[A];岩土工程论文集[C];1995年
7 ;[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王泳嘉;宋文洲;;关于岩石力学有限元程序发展的若干思考[A];第六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1998年
9 张元中;李剑浩;昌庆珍;楚泽涵;;利用测井方法解决岩石力学问题[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卢嘉锡;;[A];陈宗基论文选[C];199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杰;岩石压胀特性及压胀松动增产技术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8年
2 谢润成;川西坳陷须家河组探井地应力解释与井壁稳定性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3 杨圣奇;岩石流变力学特性的研究及其工程应用[D];河海大学;2006年
4 郭保华;循环加载下岩石裂隙变形与渗流的试验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赵延林;裂隙岩体渗流—损伤—断裂耦合理论及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6 彭从文;岩体广义多层结构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刘文彬;岩石蠕变本构模型的辨识及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8 何湘清;弱胶结砂岩油藏出砂机理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2年
9 徐光苗;寒区岩体低温、冻融损伤力学特性及多场耦合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6年
10 张连英;高温作用下泥岩的损伤演化及破裂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金丽;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弹塑性有限元模型及应用[D];河北大学;2005年
2 郭金荣;他拉哈地区地层孔隙压力及破裂压力预测技术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6年
3 黄波;成像测井地应力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4 孙连环;准噶尔盆地井壁稳定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5 高艳霞;川西致密储层岩石力学特性及裂缝应力敏感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6 赵宝云;深部岩体的蠕变损伤特性研究[D];西华大学;2008年
7 童凯军;川西坳陷深层须家河组地应力场特征研究及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8 肖庆华;岩石力学与工程中的数据挖掘技术应用[D];河海大学;2004年
9 李伟;大理岩动态力学性能的分离式霍普金森杆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10 孙宏超;邻近断层洞室围岩稳定性仿真试验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本报见习记者 李玉清;做好领军人 挺进新高地[N];科学导报;2009年
2 广东建设报记者 邓新灵 通讯员 善健;汕头市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产生新一届理事会[N];广东建设报;2010年
3 记者 刘莉;我国科学家接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N];科技日报;2011年
4 何凯涛;深孔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系统通过验收[N];中国矿业报;2008年
5 记者 秦锦丽;建立兰州国家级地灾监测预警防治示范区[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刘垠;钱七虎院士:岩爆机理尚待摸底[N];大众科技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