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重逾渗模型的裂隙多孔介质连通性研究
【摘要】:孔隙和裂隙是裂隙多孔介质的2种渗流通道。在低渗和特低渗情况下,孔隙和裂隙能否构成贯穿的通道,决定介质能否发生渗流。针对低渗和特低渗裂隙多孔介质的连通性,结合孔隙逾渗理论和裂隙逾渗理论,提出一种双重逾渗模型。基于该模型,提出能够反映和比较裂隙多孔介质连通性的2个量化参数A0和D,并重点讨论这2个量化参数物理意义。根据A0和D这2个参数分析裂隙多孔介质的连通性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以D=2为临界值,可以将裂隙多孔介质分为3种类型:"弥散型"、"临界型"、"指向型"。当D2时,介质具有自封闭趋势,属于"指向型";随着孔隙连通和裂隙方向随机性的增强,这种自封闭趋势会被破坏,使介质趋向于"弥散型",即利于连通。少量长裂隙的存在对介质的连通性起决定作用。
|
|
|
|
1 |
郑炳旭;;前言[A];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实例第一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
2 |
钱七虎;;前言[A];第一届华东岩土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0年 |
3 |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章程[A];岩土工程学术交流会文集[C];2004年 |
4 |
;编者的话[A];岩石力学测试技术及高边坡稳定性——第二次湖北省暨武汉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0年 |
5 |
徐嘉谟;方祖烈;伍法权;冯夏庭;杨强;邬爱清;何满潮;程良奎;宋胜武;黄润秋;蔡美峰;王明洋;;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科发展研究[A];2009—2010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学科发展报告[C];2010年 |
6 |
崔政权;;前言[A];岩土工程论文集[C];1995年 |
7 |
;序[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
8 |
王泳嘉;宋文洲;;关于岩石力学有限元程序发展的若干思考[A];第六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1998年 |
9 |
张元中;李剑浩;昌庆珍;楚泽涵;;利用测井方法解决岩石力学问题[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
10 |
卢嘉锡;;序[A];陈宗基论文选[C];1994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