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高精度红外热成像测温技术研究

张志强  王萍  于旭东  张剑  李婷  
【摘要】:红外热成像测温系统由于其远距离、非接触、多目标、高精度的特点,发展非常迅速。在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流行的时期,为快速、高效地筛查出高温人群,及时防控、隔离疫情,红外热成像测温技术凸显了其重要性。测量过程中被测物体温度、环境温度、大气温度、镜头温度、探测器温度等因素,对测温精度都有一定影响,尤其是测温曲线的高精度标定对于红外热像仪测温精度影响最为关键。对红外测温原理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红外测温系统输出灰度值与被测物体测量温度的匹配模型,找到一种精确标定测温曲线的方法,提出了应用于高精度测温的V-T_r~4曲线,以及应用于温漂补偿的V-T_(FPA)、V-T_(镜筒)和V-T_(快门)曲线。经过实验验证,达到了理想的效果,使得测温精度显著提升,测温精度可以达到0.15 K以内。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7条
1 张红军;;红外热成像测温技术及其应用[J];船舶工程;2007年02期
2 张楠,陈广飞;红外热成像快速体温排查设备的原理及选型[J];医疗卫生装备;2004年08期
3 沈功田,张万岭;压力容器无损检测——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J];无损检测;2004年10期
4 张权;;解析红外热成像测温技术在金属机械加工方面的应用[J];装备制造技术;2013年04期
5 刘书堂;康敬东;朱庆;;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J];工程机械;2012年05期
6 沈功田,李涛,姚泽华,邱虹程;高温压力管道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J];无损检测;2002年11期
7 宗和厚;张伟斌;唐兴;;红外热成像方法对机加过程温度的监测[J];无损检测;2014年11期
8 谭锋;傅强;;一种可提高红外热像仪测温精度的算法[J];红外;2011年06期
9 张勇;王新赛;贺明;;距离对红外热像仪测温精度的影响及误差修正[J];红外;2011年02期
10 邱百存;;提高隐丝式光学高温计的测温精度[J];国外计量;1974年06期
11 谷行;白清;王清琳;闫伟;李靖升;王宇;靳宝全;;基于窗函数优化的布里渊光时域反射仪测温精度提升研究[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20年01期
12 施德恒;刘玉芳;余本海;;单波长测温仪低温段的测温精度与波长带宽的优化选择[J];激光杂志;2009年01期
13 施德恒;刘玉芳;余本海;;环境辐射对实时测温仪测温精度的影响及抑制[J];激光杂志;2008年04期
14 王忠昌;;双色红外非接触测温技术应用与探索[J];科技风;2012年08期
15 马计;吴钢;李想;周刚;汤智胤;李雁飞;;接触长度对镍铬-金铁热电偶测温精度影响的研究[J];低温工程;2013年05期
16 施德恒,刘玉芳,孙金锋,朱遵略;影响实用化实时测温系统测温精度的几个因素[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04年05期
17 孙禹;蔡静;;目标距离变化对热像仪测温精度影响分析[J];计测技术;201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元月;宇慧平;;红外热像仪测温技术发展综述[A];北京力学会第二十二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6年
2 黄涛;;红外在线测温技术的研究与应用[A];2009电力行业信息化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王念;;基于多光谱拟合的瞬态温度场测量系统[A];第十六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交流会摘要集[C];2016年
4 刘庆宾;邹华;曹旭东;潘勇;王云春;;贵金属热电偶丝热电均匀性能检测控制技术研究[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10)[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延广;基于锁相红外热像理论的无损检测及疲劳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徐德毅;10×中波红外连续变焦镜头设计[D];浙江工业大学;2018年
2 路文龙;1337红外连续变焦镜头变焦结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7年
3 邢向华;非制冷红外热成像测温技术与系统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4 张立山;红外热成像高通量分析系统的设计和应用[D];湖南大学;2008年
5 张辉;肿瘤早期检测中的红外热成像方法研究与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理化技术研究所);2008年
6 穆玉伟;基于ANSYS的锁相红外无损检测数值模拟及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