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以草代柴 变害为宝——永德县利用紫茎泽兰扩大农村能源的调查

【摘要】: <正> 面对害草紫茎泽兰快速蔓延,殃及林木、农作物之势,永德县结合县情,采用以草代柴除灭法,获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效益。紫茎泽兰属多年生半灌木状草本,主要靠种子繁殖,一般每株有种子约3至4.5万粒,亦能无性繁殖,喜温暖多湿环境。它原产于南美洲和古巴,18至19世纪随航海、航空事业的发展传到亚洲,本世纪40至50年代由东南亚传入我国云南的南部。习惯上永德人称紫茎泽兰为“解放草”,意思是这种草解放后才开始出现。由于永德境内温暖湿润,很适合紫茎泽兰的生长。全县12个乡镇32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高至境内最高海拔3504米的大雪山,低至最低海拔540米的户等坝,均有紫茎泽兰的生长覆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倪文;环境因子对杂草紫茎泽兰种子发芽的影响[J];生态学报;1983年04期
2 姜国山;建议开展生态经济效益讨论[J];农业经济问题;1983年06期
3 葛其棦;;海南农垦胶园生态系统的现状和评价[J];生态科学;1983年01期
4 彭永安;稻田、鱼合理生态及水利设施[J];生态学杂志;1984年05期
5 ;1984年第1—6期总目录[J];生态学杂志;1984年06期
6 刘伦辉,谢寿昌,张建华;紫茎泽兰在我国的分布、危害与防除途径的探讨[J];生态学报;1985年01期
7 朱家琦;提高农业生态经济效益途径的探讨[J];生态学杂志;1985年01期
8 罗汉军;广西农业发展战略问题初步探讨[J];生态学杂志;1985年03期
9 林庆发;黄羊滩农场的生态经济效益[J];生态学杂志;1985年05期
10 周寿荣;充分利用草的生态经济效益[J];生态学杂志;198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大绍;;攀枝花树种成片死亡原因和防治[A];第五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2 王大绍;杨永琼;;灰翅串珠蝶对攀枝花苏铁的危害及防治[A];第五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3 杨正东;;关于使飞机草变害为宝、综合利用设备的开发研究[A];2002年十一省、区、市机械工程学术年会暨云南省机械工程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冯玉龙;王俊峰;;不同光强环境下紫茎泽兰和飞机草的叶绿素荧光特性和光合色素含量[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全国学术年会暨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学术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5 戴新宾;陈世国;张荣铣;强胜;;链格孢菌毒素对紫茎泽兰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全国学术年会暨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学术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6 冯玉龙;王俊峰;;紫茎泽兰和飞机草生长和光合特性对光环境的适应及与入侵性的关系[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全国学术年会暨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学术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7 高贤明;桑卫国;;紫茎泽兰入侵现状、特征、趋势及防治对策[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8 高贤明;王玉兰;;四川攀西地区紫茎泽兰的入侵现象及入侵机理[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9 高贤明;王玉兰;余力;;外来入侵物种紫茎泽兰的生物生态学特征与防治途径[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10 高贤明;于兴军;;紫茎泽兰入侵的生态灾难[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太平;草地有毒植物紫茎泽兰灭蚜活性物质及制剂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0年
2 王一丁;紫茎泽兰灭蚜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和灭蚜机理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3 周升起;农产品国际贸易生态经济效益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4 于兴军;紫茎泽兰入侵生态学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5 卢志军;中国西南地区植物群落的可入侵性与紫茎泽兰的入侵[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5年
6 杨国庆;紫茎泽兰淋溶主效化感物质的分离鉴定及其对旱稻幼苗的作用机理[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7 桂富荣;紫茎泽兰的遗传多样性及其种群结构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8 沈有信;滇中岩溶山地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植物繁殖体与森林更新[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2006年
9 苏秀红;不同紫茎泽兰种群耐旱与耐热性的评价及耐热性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10 王文琪;外来物种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入侵机制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佐玺;链格孢菌毒素及其对紫茎泽兰的致病机理[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2 王华;稻—鸭生态种养减排甲烷和改善稻田环境的功能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2年
3 张士良;南方丘陵山地果园生态工程技术示范推广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4 王俊峰;三种入侵植物的它感作用和对光环境的适应[D];河北大学;2004年
5 刘燕萍;紫茎泽兰杀螨活性物质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6 朱宏伟;替代植物黑麦草Lolium Perenne与入侵杂草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的竞争效应及其机制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7 王东兰;紫茎泽兰细胞色素P450 CYP75基因的克隆与鉴定[D];广西大学;2005年
8 李霞;紫茎泽兰组织培养及草甘膦对其幼苗影响的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05年
9 王庆;加入WTO后植物病虫害防治的生态经济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05年
10 贾桂康;广西外来物种紫茎泽兰、飞机草的入侵生态学特征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晓理 冯现伟;金银花生态效益高[N];中华合作时报;2000年
2 本报记者 王翰林;警惕:生态入侵[N];科技日报;2000年
3 云南省环境保护局 吴晓青;云南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外来物种防治[N];中国环境报;2001年
4 本报记者 梁沂滨;谁在破坏生物多样性?[N];经济日报;2001年
5 记者 刘红星 石卫锋;莫尔道嘎森工公司生态经济效益双赢[N];内蒙古日报(汉);2001年
6 诸大建;循环型经济之技术战略[N];学习时报;2001年
7 吴晓青(作者为省环保局局长);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外来物种防治[N];云南日报;2001年
8 兆欢;紫茎泽兰高压 微粒板开发成功[N];中国建材报;2002年
9 本报实习记者 信爱华;入侵生物吞噬人类家园[N];大众科技报;2002年
10 本报记者 王光荣;狙击生物入侵[N];光明日报;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