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油松人工林水文效应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摘要】:在具有半干旱黄土区典型地貌与气候特征的山西省偏关县,以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根据"林分自创性"假说的水量平衡关系式各变量及相互关系,结合试验样地林分情况确定神经网络的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构建了5∶q∶1的BP神经网络模型。利用2008—2011年的567组数据对网络模型进行训练和检验,得到最适宜的网络结构为5∶6∶1,均方误差函数为mse=0.002 888,总体拟合精度为93.87%,模拟检验拟合精度为93.35%。
|
|
|
|
1 |
史敏华,霍履远,侯德恒;太行山油松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对策[J];防护林科技;2002年04期 |
2 |
鲍文,包维楷,何丙辉,丁德蓉;岷江上游油松人工林对降水的截留分配效应[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
3 |
肖洋;陈丽华;余新晓;杨新兵;孙庆艳;;北京密云水库油松人工林对降水分配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7年03期 |
4 |
李德民,刘子凤;油松人工林林木地径与胸径关系的研究[J];辽宁林业科技;1989年03期 |
5 |
陈云明,吴钦孝,刘向东;黄土丘陵区油松人工林对降水再分配的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
6 |
杨会蒲;黄土丘陵区油松人工林水分生态效益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2年04期 |
7 |
郭存珍;;阳煤集团油松人工林抚育间伐研究[J];现代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
8 |
候春林;张平发;苏群华;;油松人工林密度与生长的关系[J];陕西林业科技;1981年03期 |
9 |
聂道平
,沈国舫
,董世仁;油松人工林养分循环的研究——Ⅲ.养分元素生物循环和林分养分的平衡[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6年02期 |
10 |
李德民,刘贺祥,杜景林;油松人工林主伐更新技术的探讨[J];辽宁林业科技;1996年04期 |
11 |
杨会蒲,韩冰;黄土丘陵区油松人工林温度效应的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2年01期 |
12 |
翟保国,王晓军,孙克勤;太岳灵空山油松人工林下土壤水分状况[J];山西林业科技;1996年04期 |
13 |
郭春燕;乌吉斯古楞;田有亮;郭连生;;大青山不同密度油松人工林生物量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
14 |
初宝顺;曲杨;张雪;项红梅;;辽宁省朝阳地区油松天然更新影响因子调查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年06期 |
15 |
肖洋;陈丽华;余新晓;;北京密云油松人工林凋落物营养元素归还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0年02期 |
16 |
秦琰;李兵兵;刘广营;张玉珍;;燕山山地油松人工林林隙特征研究[J];河北林果研究;2010年04期 |
17 |
崔继光;;油松枝条无性繁殖试验[J];山西林业科技;1981年04期 |
18 |
赵炳华;;用胸经、冠幅相关法确定古城林场油松人工林定量间伐的探讨[J];陕西林业科技;1984年04期 |
19 |
郭景唐,刘曙光;华北油松人工林树枝特征函数对干流量影响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8年04期 |
20 |
刘曙光;;林冠截留模型[J];林业科学;1992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