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传统个人伦理观
【摘要】:传统中国是一个伦理型社会,儒家伦理观在中国社会的绵延中占据了核心位置,由此,在现代的转型中,如何发挥儒家传统伦理观在建构现代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将直接关系到中国现代化的成功与否,而在这其中,通过对儒家传统伦理观的分析,探求儒家个人伦理观的内涵,则更是一个基础性的问题。
|
|
|
|
1 |
程传贤;董峻;王向明;李为善;韩跃红;;论孔子的天道观和伦理观对中医的影响[A];孔学研究(第三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海峡两岸第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
2 |
吴培德;;《周礼》之伦理观[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
3 |
吴培德;;《中庸》之伦理观[A];孔学研究(第八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
4 |
吴培德;;《易经》之伦理观[A];孔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
5 |
滕复;;事功学与心学——近代哲学启蒙的起点[A];时代与思潮(4)——文化传统寻绎[C];1990年 |
6 |
杨国荣;;儒学的形上意义[A];时代与思潮(6)——中西文化与20世纪中国哲学[C];1998年 |
7 |
吴培德;;《尚书》之伦理观[A];孔学研究(第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第三次孔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
8 |
刘丽娜;余士军;;孔子与旅游[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
9 |
和向朝;;《大学》、《中庸》的政治伦理美学[A];孔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
10 |
杨国荣;;儒学的现代意义[A];《与孔子对话——新世纪全球文明中的儒学》——上海文庙第二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