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老年营养风险指数对老年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影响

贺晨露  沈子园  王颖  张颢  王飞  顾伟英  史玉叶  王春玲  朱太岗  王英杰  苗雨青  王玲  叶静静  纪春岩  桑威  徐开林  夏瑞祥  刘沁华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营养风险指数(GNRI)及临床特征对老年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预后影响。方法选取确诊的505例老年DLBCL(≥60岁)患者。基于MaxStat算法获取GNRI的最佳截断值,应用1∶1倾向性评分匹配(PSM)以均衡组间协变量,比较匹配前后两组基线特征、总生存期(OS)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分析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结果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8岁,男性273例(54.1%),中位生存时间为62.9个月。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GNRI、年龄、乳酸脱氢酶(LDH)、Ann Arbor分期是DLBCL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基于Maxstat统计量计算出GNRI的最佳截断值为99,经PSM后,成功匹配GNRI 99与GNRI≥99组各102例。亚组分析结果显示,GNRI可以对BCL-2~-组、BCL-6~+组和CD5~(+/-)组、Ann Arbor分期中Ⅲ~Ⅳ期和IPI评分处于中高危和高危组的患者进行精准分层。结论GNRI、年龄、LDH和Ann Arbor分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GNRI在评估老年DLBCL患者预后中具有一定的判断价值,且提示GNRI≥99的患者预后情况较好。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4条
1 王建正;赵宏波;;联合化疗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炎性因子的影响[J];肿瘤学杂志;2016年05期
2 林秀芳,董碧蓉,李峻;1例老年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循证治疗[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5年04期
3 曹艳杰;段景琪;刘丽芳;魏璇;任力;张蓝宁;张伟;;个体化及缓和医疗用于90岁胃原发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4年随访结果及启示(英文)[J];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2021年01期
4 姬卫国;王祥麒;李志刚;王红玲;谷宁;张翼;李薇薇;李伟明;王俊涛;;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血清中β-2微球蛋白与乳酸脱氢酶检测对预后判断的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年18期
5 胡斌;陈平忍;;子宫体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一例误诊分析并文献复习[J];临床误诊误治;2013年06期
6 王鹏,周小鸽,邱兆友,解建军,商建峰;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8例病理和临床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5年02期
7 徐雪丹;夏平方;梁玉环;梁惠如;陈荣伴;;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再激活与预后的关系[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20年01期
8 张晗;汤娜;;老年营养风险指数联合D-二聚体在放化疗食管癌患者预后中的预测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22年02期
9 徐玉秀;姜芳;马东升;王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小板活化指标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验诊断学;2020年05期
10 许霞;王振考;郑丽端;潘华雄;聂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相关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例临床病理观察[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5年11期
11 曹智;宋艳;苏勤;张询;;弥漫性大B细胞型淋巴瘤73例临床病理分析[J];肿瘤防治研究;2008年11期
12 沈瑞;雷艳花;贾昊鹍;;145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荟萃;2022年01期
13 赵云辉;臧建华;刘建军;刘涛;;腹腔弥漫性原始神经外胚叶瘤一例[J];放射学实践;2009年10期
14 邱光进;冯振华;黄强;;前列腺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例[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陈龙;;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弥漫性血管内疑血临床观察[A];第十一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暨血栓栓塞性疾病(血栓与止血)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习班论文摘要汇编及学习班讲义[C];2007年
2 唐义平;董巍;张晋琳;王晓冬;;淋巴瘤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3 江锦红;方炳木;曲志刚;徐叶惠;周晔敏;刘淑萍;;观察淋巴瘤患者自体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凝血指标的变化[A];2012年浙江省血液病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张广超;姜文奇;朱军;石远凯;王华庆;洪小南;张明智;;淋巴瘤患者关爱家园项目[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8分会场-癌症流行病趋势和防控策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万鑫;刘璐;鲍慧铮;;淋巴瘤患者外周血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A];2019年中国肿瘤标志物学术大会暨第十三届肿瘤标志物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19年
6 姚立腾;叶秀娟;楚文广;朱涵;;白血病及淋巴瘤患者尿液氨基酸代谢物的变化及临床意义[A];2018年中国肿瘤标志物学术大会暨第十二届肿瘤标志物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18年
7 杨建良;何小慧;周生余;董梅;刘鹏;周立强;张长弓;秦燕;杨晟;桂琳;石远凯;;不同随诊方式发现首次复发的效率——277例复发淋巴瘤患者分析[A];中国肿瘤内科进展 中国肿瘤医师教育(2014)[C];2014年
8 张闰;;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52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分析[A];第四届全国血液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七届全国淋巴肿瘤诊治进展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4年
9 彭志刚;杨飞燕;赖永榕;;88例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A];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11年
10 王宙政;韩艳霞;叶俏;王志坚;;437例淋巴瘤患者医院感染临床分析[A];2007年浙江省血液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11 王瑾;杨建民;章卫平;宋献民;陈莉;陈洁;吕书晴;胡晓霞;邱慧颖;高磊;许晓倩;杨丹;王丽柄;刘进;刘楠;王健民;;61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首次复发或进展期的生存状况分析[A];第四届全国血液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七届全国淋巴肿瘤诊治进展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4年
12 吕跃;樊慧杰;;恶性淋巴瘤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的临床意义[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3 李力;肖扬;蒋祖军;;B细胞淋巴瘤患者凝血及纤溶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14 朱芸;张亚平;;淋巴瘤患者免疫分型及骨髓血液学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15 李志革;陈军;于起涛;曾爱屏;韦劲松;宋向群;吴英德;;P-糖蛋白在恶性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A];第七届广西肿瘤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3年
16 宋向群;匡志鹏;李志革;于起涛;曾爱屏;韦劲松;吴英德;;多药耐药基因在恶性淋巴瘤患者中的检测[A];第七届广西肿瘤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3年
17 双跃荣;;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75例预后分析[A];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血液病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血液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18 罗洪强;;淋巴瘤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水平与病程及预后关系的分析[A];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血液病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血液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19 尹青松;吕晓东;王小娇;米瑞华;魏旭东;;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不同治疗阶段T细胞免疫重建的动态监测[A];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11年
20 张巧花;侯淑玲;王军;贺建霞;郭素堂;郑玉萍;韩维娥;;应用SELDI技术检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相关蛋白的临床价值[A];第一届全国难治性淋巴瘤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多发性骨髓瘤学术研讨会(国家级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继续教育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沈淳风;肿瘤患者化疗前后脑FDG代谢变化的PET-CT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
2 白洁菲;T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在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3 赵霞;NLRP3炎症小体在淋巴瘤患者中的表达及相关功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7年
4 吴重阳;外周血单核细胞和单核细胞样髓源抑制细胞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的观察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7年
5 贺白;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miR-181/miR-195表达的临床意义及作用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8年
6 陆锦标;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免疫学亚型和遗传学异常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7 冯海峰;弥漫性大细胞性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PTEN基因突变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8 祝文文;原发性眼眶MALT淋巴瘤患者VCP表达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及机制的研究[D];青岛大学;2014年
9 亓姝楠;发病部位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生物学行为的影响[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杨冰雪;老年营养风险指数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预后意义[D];福建医科大学;2019年
2 刘婷婷;3D pCASL和DWI在弥漫性胶质瘤分级以及IDH1突变中的应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2018年
3 余璐;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动态变化及其意义[D];安徽医科大学;2021年
4 姚永波;弥漫性胶质瘤患者的预后相关分子标志物初探[D];吉首大学;2021年
5 张海亮;66例咽淋巴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特性及预后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3年
6 吴佩纹;老年营养风险指数对根治性放化疗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长期生存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21年
7 袁和培;不同年龄段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8 李陶;免疫化学治疗或化学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9 牛欢欢;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分子标志物研究[D];宁波大学;2012年
10 徐丽丽;bcl-2基因易位及扩增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关系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9年
11 董敏;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分析[D];浙江大学;2009年
12 潘丽丽;原发性肠道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16年
13 钱峰华;淋巴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生存分析[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14 李刚;262例淋巴瘤患者感染临床分析[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15 董广才;miR-155对DLBCL患者预后影响分析[D];青岛大学;2018年
16 宋悦;MLL2基因突变与NK/T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8年
17 姜燕燕;降钙素原(PCT)对于淋巴瘤患者的临床意义[D];中国医科大学;2018年
18 洪亚婷;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疗效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D];苏州大学;2018年
19 张可尔;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血清VEGF和IL-17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D];南华大学;2018年
20 李效营;IL-4、IL-10在淋巴瘤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意义[D];昆明医科大学;201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本报记者 刘欣茹;“科普+诊疗”双管齐下 为淋巴瘤患者护航[N];健康报;2020年
2 本报记者 顾磊;《2019淋巴瘤患者生存状况白皮书》在京发布[N];人民政协报;2019年
3 本报记者 秦志伟;让创新药惠及更多淋巴瘤患者[N];中国科学报;2021年
4 记者 顾钢;新基因疗法成功挽救淋巴瘤患者[N];科技日报;2019年
5 采写 本报记者 郭静 通讯员 张秋霞 受访专家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中西医结合副主任医师 王雄文;早期淋巴瘤患者五年生存率可达70%[N];广东科技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宿志红;“让更多淋巴瘤患者受益于CAR-T细胞疗法”[N];中国市场监管报;2022年
7 健康时报 陈龙飞 王卓;首例国产CAR-T治疗初获成功[N];健康时报;202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