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对中国安全认知转变的内在逻辑与历史考察——国际政治心理学的视角
【摘要】:安全认知是行为体在外部环境刺激下,对安全领域中的事件、政策、行为、趋势及其发展规律等方面形成的预期、评估、信念和推理过程。行为体安全认知的转变并非自发导致的,而是在外部环境刺激和安全意象投射这两大核心自变量的互动作用下共同完成的。外部环境对行为体的刺激本质上是一个信号发射与接收的过程,行为体在接收外部环境刺激而输入的新信息后会在心理环境中有个调适过程;而经由心理环境反应的最终结果就是行为体对特定认知对象逐渐投射出内涵各异的安全意象,从一个安全意象向另一个安全意象的过渡即是行为体安全认知的转变。此外,这一"刺激—投射"模式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还会受到行为体的实力差距、历史记忆及地缘因素等干预变量的影响。本文即是从这两大核心自变量和三个干预变量着手,系统梳理出东盟对中国安全认知转变的内在逻辑演进机理,并以此为分析框架考察1967年以来东盟对中国安全认知转变的历史进程,其根本要义在于找到确保东盟对中国安全认知始终维系在正面化和积极化方向的历史经验和战略教益。
【相似文献】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