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低氧运动对血液流变性和红细胞形态的影响及电解质饮料的干预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低氧运动对血液流变性和红细胞形态的影响以及补充电解质饮料的干预效果。方法:受试者为8名健康成年男性,均进行两次实验。第1次为急性低氧运动加补充电解质饮料(运动前和运动中)实验,第2次为急性低氧运动不补充任何液体实验,两次实验间隔1周。受试者以70%最大摄氧量(VO2max)强度在低氧环境(O2浓度为15.5%,环境温度为20℃,湿度为55%)下进行1小时的功率自行车运动。分别测定受试者运动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并观察其红细胞形态的变化。结果:不补液情况下,受试者运动后的血液粘度、红细胞压积及红细胞刚性指数显著增加(P0.01)。红细胞形态由双凹圆盘形变为一面凸、一面凹的草帽形。运动前和运动中补充电解质饮料,受试者运动后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与运动前相比变化均不显著(P0.05),且运动后红细胞形态未见明显变化。结论:运动前和运动中补充电解质饮料可缓解急性低氧运动对机体血液流变性产生的不良影响。
|
|
|
|
1 |
谭达人;冠心病阴虚和阳虚患者血液流变性再探——附28例治疗前后的动态观察[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1983年04期 |
2 |
苏南湘;李爱忠;周中山;;98例冠心病的血液流变性与辨证分型[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7年04期 |
3 |
张银霞,徐燕,封枫,杨培荣,鲁承业,边垠;舌瘀斑与血液流变性和微循环的关系[J];北京中医;1989年04期 |
4 |
安一明;张信;陈利铭;李平途;林民生;;50例原发性肝癌血液流变性改变[J];微循环学杂志;1993年01期 |
5 |
黄萍;郑厚玮;;地奥心血康对血液流变性的影响(附64例分析)[J];微循环学杂志;1993年02期 |
6 |
林博文,曾纪葵,陈欣童;骨折后血液流变性的改变[J];微循环学杂志;1994年03期 |
7 |
周大赉;血液光量子疗法对脑梗塞患者血液流变性的影响[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1995年01期 |
8 |
陶雄飞,杨玉莲;136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发病初期血液流变性的研究[J];微循环学杂志;1998年03期 |
9 |
宋建新,李明,马玉林,卢秀琼,沙玲;慢性支气管炎和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的血液流变性观测[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1998年03期 |
10 |
汪晓虹,胡惠梅;普乐林对冠心病血液流变性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观察[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
11 |
马玉昕,罗金花,安英武;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前后血液流变性的对比[J];中医药研究;1999年03期 |
12 |
魏蕾,欧阳静萍,王雄,Stoltz J.F.;当归对人红细胞血液流变性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0年10期 |
13 |
黄崇明,吕美霞,徐华;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血液流变性及甲襞微循环改变[J];微循环学杂志;2000年04期 |
14 |
范存芳;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疗法对冠心病血脂和血液流变性的影响[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0年03期 |
15 |
曹风华,巨丹,线利波;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性变化[J];中国微循环;2002年01期 |
16 |
刘军,姒惠,金桂玲;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分析[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4年02期 |
17 |
焦衡忠;;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年22期 |
18 |
康琼英;耿玉兰;温洁新;代丽丽;杨雪梅;;华佗再造丸治疗30例脑梗塞的血液流变性分析[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05年05期 |
19 |
王佐稷;郭惠玲;张恩户;胡悦;边虹;;蠲痹抗生丸对寒凝血瘀型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
20 |
高连宝;梁宏霞;;通心络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8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