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沉积相特征及有利储集体分布
【摘要】:近年来,四川盆地环开江—梁平海槽区的飞仙关组油气勘探获重大突破,具有良好的油气发现前景。为研究涪陵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沉积相特征及有利储集体分布,开展了岩心观察、地震解释、钻测井资料综合分析等研究工作,并在高频层序划分和沉积相标志识别的基础上,明确了飞仙关组沉积相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飞仙关早期发育缓坡型台地、中—晚期发育镶边型台地;区域上四级层序格架内台缘带滩体具有进积型迁移规律,涪陵北部地区台缘滩体主要发育于sq3-HST时期,总体形成两期滩体组合,区内稳定分布。(2)研究区飞仙关组储层主要发育于涪陵北部的、以台缘滩相(鲕滩、生屑滩)沉积为主的储集体,储集岩为亮晶鲕粒灰岩、砂屑灰岩、残余颗粒白云岩及晶粒白云岩等。(3)涪陵北部兴隆1—兴隆2—兴隆3—福石1—福石2—拔向1井区域为有利储集体发育区。该研究成果可为涪陵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下一步勘探提供借鉴。
|
|
|
|
1 |
杨国美;重庆北碚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沉积相的基本特征[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1987年02期 |
2 |
周业鑫;王剑;邹光富;王鹏;任飞;董黎阳;;滇西洱源县军马场下三叠统青天堡组沉积相浅析[J];地质学报;2013年S1期 |
3 |
章婷;王长城;李强;;川东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沉积相与地震相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12期 |
4 |
杨莹莹;李国蓉;郭川;李文茂;;涪陵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层序地层分析[J];岩性油气藏;2011年03期 |
5 |
席文艳;谭秀成;彭军;曾令平;刘岩;李明波;赵树海;;黄龙场地区飞仙关组沉积相及其储层控制作用[J];断块油气田;2008年04期 |
6 |
盛贤才;肖传桃;陈绵琨;刘漪;;鄂西渝东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储层特征及形成机理[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年09期 |
7 |
范君;肖传桃;李梦;;川西地区扁1井下三叠统沉积相与层序地层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9期 |
8 |
申滔;杨斌;蔺吉庆;冀盘龙;刘期胜;涂宗林;;云南乌蒙山区中下三叠统层序地层与沉积相研究——以彝良地区为例[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9年03期 |
9 |
郭道军;龚晓波;胡阳;廖阮颖子;袁丹;;长寿-涪陵地区下三叠统早期地层特征及沉积环境研究[J];四川有色金属;2015年01期 |
10 |
田翔;;云南会泽鲁贝剖面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层序地层及沉积相分析[J];四川地质学报;2014年S1期 |
11 |
王一刚,张静,刘兴刚,徐丹舟,师晓蓉,宋蜀筠,文应初;四川盆地东北部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碳酸盐蒸发台地沉积相[J];古地理学报;2005年03期 |
12 |
陈志斌;;川东北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碳酸岩储层成岩作用[J];科技信息;2010年06期 |
13 |
刘文波;汪益宁;赖枫鹏;;四川东北部长兴-飞仙关组沉积相展布及储层发育[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年28期 |
14 |
张衡;李仁涛;巴金;李小平;马继跃;;川西南美姑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物源和构造环境的指示意义[J];矿物岩石;2019年03期 |
15 |
魏国齐,陈更生,杨威,杨雨,胡明毅,张林,吴世祥,金惠,沈珏红;覆盖区碳酸盐岩层序界面的识别——以川北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为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年06期 |
16 |
吴娜珠;;鄂西—渝东飞仙关组层序地层与滩体展布研究——以建南及周缘地区飞仙关组三段为例[J];石油实验地质;2019年04期 |
17 |
张矿明;王良军;段金宝;唐德海;;重庆涪陵地区台内高能滩特征与天然气富集高产主控因素[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5年04期 |
18 |
刘毅;黄华;;重庆北碚地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沉积相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