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iRNA表达谱解析细粒棘球蚴病患者体内Th17/Treg失衡机制
【摘要】:目的 观察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血清微小RNA(mi RNA)表达水平、探讨mi RNA对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失衡的影响,以阐明细粒棘球蚴慢性感染并长期致病的机制。方法 提取细粒棘球蚴病患者与健康对照者血清总RNA,采用Illumina测序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分别采用mi RBase数据库和mi RDeep2工具进行已知mi RNA注释和新mi RNA预测,并进行差异分析。采用mi Randa软件和Target Scan软件分别预测差异表达mi RNA靶基因后取交集,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以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在差异表达变化倍数居前20位的mi RNA中,匹配可靶向决定Th17细胞和Treg细胞生成的关键转录因子(RORC和FOXP3)或重要调控通路(PI3K-Akt和m TOR通路)相关基因的miRNA。结果 细粒棘球蚴病患者与健康对照血清中共有53个差异表达mi RNA,其中47个上调表达mi RNA、6个下调表达mi RNA。GO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miRNA功能涉及DNA转录翻译、细胞成分、细胞形态、神经发育及代谢分解等过程。KEGG富集分析显示,这些差异表达mi RNA靶基因涉及的主要信号通路包括MAPK、PI3K-Akt、mTOR等信号通路。在差异表达变化倍数居前20位的mi RNA中,有3个潜在靶向调控RORC的mi RNA、15个潜在靶向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miRNA。结论 细粒棘球蚴感染后可使患者血清mi RNA表达谱出现明显改变,差异表达mi RNA可能通过靶向Th17/Treg关键转录因子或PI3K-Akt、mTOR通路而导致Th17/Treg免疫失衡,进而利于细粒棘球蚴在宿主体内长期寄生并慢性致病。
|
|
|
|
1 |
张峰波;李玉娇;沙桐;赵骁;陈志强;丁剑冰;;细粒棘球蚴病患者Tim-3/Galectin-9对Th17/Treg的影响作用[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20年07期 |
2 |
满洋;林芷伊;苗章;闫乐蓉;程萧;荆仁一;白蓉;黄平文;张宏伟;彭心宇;;肝细粒棘球蚴病与肝炎病毒感染、肝硬化、肝细胞癌共患病的临床观察[J];临床肝胆病杂志;2022年03期 |
3 |
陈晓英;玉苏布江·赛提瓦尔;伊斯拉音·乌斯曼;;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细粒棘球蚴病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6年05期 |
4 |
张皓;李豪胜;杨茂江;余相华;袁术;;肝细粒棘球蚴病的影像病理学对比分析[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7年09期 |
5 |
王俭;贾文霄;陈宏;米日古丽·沙依提;;磁共振水成像技术在细粒棘球蚴病诊断中的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8年12期 |
6 |
吕新萍;李家福;古力努尔;蔡桂香;王家秀;王海玲;;妊娠合并细粒棘球蚴病4例分析[J];新疆医学;2004年03期 |
7 |
唐群科,张瑛,王校智,李永寿;1518例细粒棘球蚴病综合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1年03期 |
8 |
葛春鸣,艾尔肯;肾多囊型细粒棘球蚴病两例[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98年04期 |
9 |
李纪忠;450例肝及腹腔细粒棘球蚴病临床分析[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99年05期 |
10 |
韩保惠,廖美琳,赵家美,朱道韫,熊丽文;上海肺细粒棘球蚴病两例报告[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97年05期 |
11 |
魏效森,王静丽,李道忠,赵相聪;长期误诊细粒棘球蚴病一例[J];临床误诊误治;1994年06期 |
12 |
吕健,邹培范,王云海;肝细粒棘球蚴病超声影象的病理基础探讨[J];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90年04期 |
13 |
隆孝才,马忠佩;少见部位人体细粒棘球蚴病12例报告[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1991年04期 |
14 |
隆孝才,马忠佩;少见部位人体细粒棘球蚴病11例报告[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93年03期 |
15 |
葛春鸣;古丽娜;;人体细粒棘球蚴病187例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年2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