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北地区栖霞组白云岩储集层研究
【摘要】:根据川西北地区栖霞组野外及钻井岩心的宏观、微观及地球化学特征,结合物性资料,研究了该套地层中白云岩储集层的基本特征及主要控制因素,归纳并总结了这类储层的分布规律及形成与演化过程。认为栖霞组白云岩储集层以细晶白云岩、中粗晶白云岩和颗粒白云岩为主;储集空间以次生成因的孔、洞为主,裂缝除具有一定的储集性能以外,更重要的是起到了连通孔隙的作用;储集空间组合类型以裂缝孔洞型和裂缝孔隙型为主。这类储集岩的形成与演化主要受到沉积和成岩作用的控制。
|
|
|
|
1 |
石新,王兴志,张帆,李耀刚,杨跃明,朱永刚;川西北地区栖霞组白云岩储集层研究[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
2 |
王丹;袁苗;段文浩;徐中波;何幼斌;;川西北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成因探讨[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1年06期 |
3 |
杨孟达;七星街地区下二叠统栖霞组的微相特征及沉积模式[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2期 |
4 |
陈华成;严幼因;齐敦伦;;安徽南部栖霞组的朱森珊瑚(Chusenophyllum)[J];古生物学报;1983年05期 |
5 |
王建华,唐毅;浙江桐庐冷坞栖霞组(竹蜓)类[J];微体古生物学报;1986年01期 |
6 |
齐敦伦,陈华成;安徽巢县地区栖霞组的床板珊瑚化石分带[J];资源调查与环境;1982年04期 |
7 |
徐自强;论浙江北部早二叠世硅质岩层[J];地层学杂志;1995年04期 |
8 |
胡世忠;江西修水Cryptospirifer的发现及其意义[J];资源调查与环境;1983年02期 |
9 |
刘雪娴;刘志礼;陈树谷;李万英;贺立民;;安徽省巢县散兵岭钙藻化石的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年01期 |
10 |
李军龙;王兴志;张帆;岳晓军;;龙门山北段矿山梁—天井山地区栖霞组储层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
11 |
林楚生;;福建下二叠统栖霞组特征及沉积地理环境探讨[J];福建地质;1983年04期 |
12 |
冯新灵;杨利泉;;四川盆西北地区太阳总辐射的分布特征[J];四川气象;1989年03期 |
13 |
李双应,岳书仓;安徽巢湖二叠系栖霞组碳酸盐岩斜坡沉积[J];沉积学报;2002年01期 |
14 |
林甲兴;;广东加禾下二叠统栖霞组的有孔虫[J];地质论评;1985年04期 |
15 |
颜佳新,张宽忠,CarlsonEH;华南地区栖霞组“菊花石”假象与海泡石矿成因关系探讨[J];矿物岩石;2000年04期 |
16 |
鄢和琳;川西北旅游资源开发与对策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0年03期 |
17 |
王毓莉;;四川盆地西北地区上三迭统须家河二段砂岩的成岩后生作用及对储集性能的影响[J];四川地质学报;1982年02期 |
18 |
鄢和琳;川西北旅游资源开发与对策研究[J];四川地质学报;2000年02期 |
19 |
蔡凡隆;黎治福;岳鹏;;川西北地区沙化土地现状、变化趋势及成因分析[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22期 |
20 |
蒋志斌;王兴志;曾德铭;鲁铁梅;王保全;张金友;;川西北下二叠统栖霞组有利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J];中国地质;2009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