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中段三维变换构造特征
【摘要】:克拉苏构造带位于库车坳陷北缘,克拉1与克拉2构造是位于克拉苏构造带库姆格列木组膏盐岩下的背斜圈闭,而其钻探结果却完全不同。通过构造地震解释和三维构造编图,认为两者之间存在构造变换作用,形成了构造调节带。构造调节带导致克拉苏背斜复杂化,在克拉1与克拉2构造之间的侧接位置形成传递带,传递带以断裂和褶皱的形式存在,在传递带与克拉2构造之间形成了背斜调节带,该背斜调节带是克拉2构造主要的油气圈闭。
|
|
|
|
1 |
赵文智,许大丰,张朝军,张研;库车坳陷构造变形层序划分及在油气勘探中的意义[J];石油学报;1998年03期 |
2 |
周宇章,陈汉林;新疆库车坳陷晚白垩世隆升的裂变径迹证据[J];资源调查与环境;2002年03期 |
3 |
李忠,王清晨,王道轩,林伟;晚新生代天山隆升与库车坳陷构造转换的沉积约束[J];沉积学报;2003年01期 |
4 |
白学鹏,谢大庆;库车坳陷天然气勘探在塔里木盆地勘探的地位[J];西部探矿工程;2003年06期 |
5 |
李忠,王道轩,林伟,王清晨;库车坳陷中-新生界碎屑组分对物源类型及其构造属性的指示[J];岩石学报;2004年03期 |
6 |
张明利,谭成轩,汤良杰,江万,杨美伶,曾联波;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分析[J];地球学报;2004年06期 |
7 |
曾联波,周天伟,吕修祥;构造挤压对库车坳陷异常地层压力的影响[J];地质论评;2004年05期 |
8 |
李忠,郭宏,王道轩,林伟;库车坳陷-天山中、新生代构造转折的砂岩碎屑与地球化学记录[J];中国科学D辑;2005年01期 |
9 |
贾承造,陈汉林,杨树锋,卢华复,周宇章;库车坳陷晚白垩世隆升过程及其地质响应[J];石油学报;2003年03期 |
10 |
孙金山,刘国宏,孙明安,王朝霞;库车坳陷侏罗系煤系烃源岩评价[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