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构造枢纽带及其油气成藏条件
【摘要】:塔里木盆地经历了多期差异升降运动和周缘造山作用,形成了一系列构造枢纽带。枢纽带的形成与隆起、斜坡的形成演化密切相关。根据枢纽带的形成特点及其发育部位的不同,将其分为3类:隆起翘倾型枢纽带、斜坡反转型枢纽带和斜坡-隆起复合型枢纽带。塔里木盆地构造枢纽带油气成藏条件优越:枢纽带邻近烃源区,碳酸盐岩岩溶、风化壳、礁滩型储集层发育,圈闭以潜山、构造-岩性圈闭为主。相对于凹陷或烃源区,枢纽带处于高部位,是油气运移的指向区,而相对隆起高部位,其又处于相对较低的位置,有利于油气的保存,免遭破坏。因此,不管是对于油气的捕捉还是保存,枢纽带都处于极其有利的位置。枢纽带油气分布具明显的复式油气聚集特征。
|
|
|
|
1 |
张小兵;吕海涛;何建军;赵锡奎;李坤;;叠合盆地同层多期剥蚀量恢复研究及应用[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1年05期 |
2 |
肖承文;朱筱敏;海川;李进福;刘兴礼;吴远东;;礁滩储集层的测井描述——以塔中1号坡折带为例[J];新疆石油地质;2008年02期 |
3 |
刘树根;马永生;王国芝;蔡勋育;黄文明;张长俊;徐国盛;雍自权;盘昌林;;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优质储层形成与保存机理[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8年01期 |
4 |
刘忠宝;孙华;于炳松;王增香;杨圣彬;;裂缝对塔中奥陶系碳酸盐岩储集层岩溶发育的控制[J];新疆石油地质;2007年03期 |
5 |
旷理雄;郭建华;黄太柱;黄宗和;;塔里木盆地于奇地区碳酸盐岩储集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J];新疆石油地质;2008年01期 |
6 |
林小兵;王振宇;田景春;谭秀成;;层序地层格架中碳酸盐岩准同生成岩作用分析——以轮南古隆起下中奥陶统碳酸盐岩为例[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7年04期 |
7 |
吴欣松;魏建新;昌建波;韩剑发;;碳酸盐岩古岩溶储层预测的难点与对策[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
8 |
汤良杰,金之钧,庞雄奇;多期叠合盆地油气运聚模式[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
9 |
梁生正;张以明;李旭;单春玲;翟宪兰;;渤海湾盆地油气地质与勘探[J];中国石油勘探;2006年02期 |
10 |
刘家铎;田景春;张翔;许珉;孟万斌;林小兵;杨永剑;李宏伟;;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层序界面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J];矿物岩石;2009年04期 |
11 |
杨斌,刘勇;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生油岩评价和勘探方向[J];新疆石油地质;1992年04期 |
12 |
汤良杰,贾承造,金之钧,马宗晋;中国西北叠合盆地的主要构造特征[J];地学前缘;2003年S1期 |
13 |
何登发,贾承造,德生,张朝军,孟庆任,石昕;塔里木多旋回叠合盆地的形成与演化[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5年01期 |
14 |
丁文龙;樊太亮;黄晓波;李春燕;;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上奥陶统古构造应力场模拟与裂缝分布预测[J];地质通报;2011年04期 |
15 |
何伟钢,金奎励;塔里木盆地海相源岩的干酪根红外光谱特征[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2期 |
16 |
卢双舫;钟宁宁;薛海涛;潘长春;李吉君;李宏涛;;碳酸盐岩有机质二次生烃的化学动力学研究及其意义[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7年02期 |
17 |
张儒佳;柳春云;郭峰;;塔里木盆地巴什托区石炭系沉积特征[J];新疆石油地质;2011年01期 |
18 |
张学丰;胡文瑄;张军涛;王小林;谢小敏;;塔里木盆地下奥陶统白云岩化流体来源的地球化学分析[J];地学前缘;2008年02期 |
19 |
朱井泉;吴仕强;王国学;胡文瑄;;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主要白云岩类型及孔隙发育特征[J];地学前缘;2008年02期 |
20 |
梁积伟;李宗杰;刘昊伟;李玮;云露;;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S108井区奥陶系一间房组裂缝性储层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2010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