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富县探区延长组重矿物组合特征及地质意义

张新建  张剑君  
【摘要】:查明探区的古水流、物源方向等对于储集层预测和圈闭评价有重大意义。富县探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东南部,紧邻湖区,近年来对该区古水流流向、物源方向的争论较多。应用重矿物组合特征分析方法,对该区三叠系延长组重点层段的重矿物组合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合露头古水流测量结果及区域岩相古地理特征等,指出区内延长组沉积物源于盆地东北部,古水流总体指向西南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付国民;董满仓;张志升;孙磊;潘荣;;浊沸石形成与分布及其对优质储层的控制作用:以陕北富县探区延长组长3油层为例[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2 王峰;田景春;张锦泉;李树同;;鄂尔多斯盆地姬塬-胡尖山地区长6油层组的物源和优质储层分布[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6年06期
3 李元昊;刘池洋;王秀娟;郭正权;;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砂岩墙(脉)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中国地质;2007年03期
4 蔺宏斌;侯明才;陈洪德;董桂玉;;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体系特征及演化[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5 刘志武;韩代成;;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滩地区延长组岩石学特征及其意义[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6 杜彦军;耿传林;王乃军;李晓红;王振斌;;下寺湾油田柴窑地区长6储层特征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24期
7 张卫刚;郑秀臣;;姬塬地区延长组低阻油层特征分析及测井识别方法[J];海洋地质动态;2009年03期
8 张卫刚;郑秀臣;;姬塬地区延长组低阻油层成因分析及识别方法[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9 黄红兵;杨勇;王耀明;;下寺湾地区延长组低渗油藏油气富集规律[J];中国西部科技;2009年27期
10 张三;王海红;牛小兵;辛红刚;;安塞油田坪桥地区塞5、塞431区长2储层特征与成岩作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11 陈飞;樊太亮;高志前;于喜通;庞正炼;;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物源方向与沉积体系分析[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12 朱宗良;李克永;李文厚;陈全红;;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富油因素分析[J];地质科技情报;2010年03期
13 王起琮;王刚;施玉娇;;碎屑岩流动单元成因类型与岩石物理特征[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14 蒋生武;杨飞;周晓军;李宁;;利用X射线衍射作全岩分析研究沉积体系特征[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1年08期
15 张哨楠,胡江柰,沙文武,赵舒,高青松;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镇泾地区延长组的沉积特征[J];矿物岩石;2000年04期
16 赵欣,史基安,王金鹏,王琪,卢龙飞,王雷,王有孝;油藏储层中不同赋存状态烃类地球化学特征:Ⅱ长链烷基苯——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为例[J];沉积学报;2005年03期
17 赵长永;张春生;张兵;;油坊庄地区上三叠统长21沉积微相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5年11期
18 陈小梅;;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延长组长6、长8油层组储层特征研究[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7年06期
19 鱼文;罗静兰;张三;韩永林;王海红;王成玉;牛小兵;;安塞油田坪桥地区塞5、塞431区长2储层沉积微相特征[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13期
20 孙国智;李鲜蓉;刘超;;鄂尔多斯盆地镇北地区长8段砂岩碳酸盐胶结物特征及其对储层的影响[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1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卫军;白卫卫;郭艳琴;;鄂尔多斯盆地富县探区延长组储层物性特征及其主要控制因素[A];第九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谢渊;王剑;谢正温;王生朗;李春玉;罗建宁;;鄂尔多斯盆地富县探区长2、长6、长8油层组致密砂岩储层的形成[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3 金鑫;;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低渗储层测井响应特征[A];湖北省石油学会测井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罗静兰;刘小洪;张三;李博;林潼;白海强;;成岩作用与油气侵位对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砂岩储层物性的影响[A];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新生代演化动力学和其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5 刘化清;王新民;付金华;冯明;王宏波;廖建波;房乃珍;程玉红;;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石油有利勘探领域分析[A];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新生代演化动力学和其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杨明慧;刘池阳;唐玄;;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油层组分散有机质碳同位素及其古气候意义[A];第九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林光荣;刘秋兰;卢燕;刘学刚;;特低渗储层压力敏感对油层渗流能力和开发的影响[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朱国华;;我国已探明的最大低渗-特低渗岩性油田[A];2004第三届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李凤杰;王多云;;坳陷湖盆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构成及其分带性[A];第二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中国油气勘探潜力及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2006年
10 侯林慧;彭平安;张文正;;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地区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分析[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渊;鄂尔多斯盆地富县探区上三叠统延长组层序地层与储层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2 郭艳琴;富县探区延长组储层微观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3 庞军刚;鄂尔多斯盆地子长史家畔地区延长组储层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4 李克永;鄂尔多斯盆地富黄探区延长组沉积体系与储层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倪军;子北地区延长组油气成藏条件及富集规律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6 赵虹;安塞油田上三叠统延长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特征及储层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7 杨县超;鄂尔多斯盆地吴定地区晚三叠世早期的沉积环境与古地理演化[D];西北大学;2009年
8 窦伟坦;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沉积体系、储层特征及油藏成藏条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9 王明献;陕北富县探区长6段储集砂体发育演化及评价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10 王震;陕北三叠系低渗油藏描述[D];西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小浩;南泥弯油田延长组沉积相与储层特征[D];西北大学;2001年
2 罗婷婷;鄂尔多斯南缘及邻区石盒子组、延长组沉积期盆地原型及演化[D];西北大学;2011年
3 申守广;陕北富县地区延长组沉积相与储层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4 王海红;鄂尔多斯盆地马家山—王洼子地区长6_1、长4+5储集性能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5 赵宏刚;子北油田上三叠统延 长组沉积体系与油气的关系[D];西北大学;2003年
6 王海军;楼坊坪区块延长组主要油层组成藏规律与有利区优选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杨金龙;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油层组沉积相与层序地层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8 潘增耀;胡尖山—姬塬地区延长组长6沉积相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9 赵伟波;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地区三叠系延长组储层特征和裂缝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10 石彬;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油气成藏特征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绪凯 陈涛;宁东油田延长组喜获工业油流[N];中国石化报;2011年
2 记者 蒋世廉通讯员 马献珍;镇泾油田“三低”油藏勘探获突破[N];中国石化报;2008年
3 记者 杨文礼 特约记者 王炜 栗鹏;长庆油田高科技打造“油立方”[N];中国石油报;2009年
4 马献珍 韩庆寿;钻井液:匹配为美适用即佳[N];中国石化报;2005年
5 陈庆;鄂尔多斯南部首口探井固井质量优质[N];中国石化报;2009年
6 记者 杨文礼 通讯员 李莉;长庆姬塬油田“0.1”做出大文章[N];中国石油报;2010年
7 杨大超 马献珍;常规技术抓精细 特殊技术攻疑难[N];中国石化报;2011年
8 特约记者 张峰 记者 张新民 通讯员 杨文敬;勘探——长庆油田力保上产[N];中国石油报;2010年
9 撰文 杨冰泉 彭旭峰;创和谐典范 建大油气田[N];中国石油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吴夏炎;振奋人心的良好开局[N];中国石油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