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加权成像判断深低温停循环术后脑损伤的动物实验研究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对深低温停循环术(deep hypothermia circulatory arrest,DHCA)后脑损伤有效的早期检测手段。方法:建立能模拟临床DHCA后脑损伤的动物模型:中华小型猪12头,分为对照组(n=6),实验组(n=6)。对照组动物仅行全麻,不进行体外循环;实验组行深低温停循环,并保证所有动物存活。活体动物脑MRI检查:在术前1 d,行所有动物的脑MRI检查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WI)、T1WI及T2WI,作为对照。术后24 h,再次行活体动物脑的MRI检查包括:DWI、T1WI及T2WI。动物脑组织病理学检测:根据DWI检测的病变部位,取脑组织作冰冻切片及石蜡切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测,包括术后脑组织HE染色及Nissl染色、原位凋亡(TUNEL)检测;Fluoro jade-c染色分析,观察Fluorojade-c染色对DHCA后早期脑损伤的检测效果。影像学检查与组织病理学检查对照:Fluoro jade-c染色、TUNEL检测、HE染色、Nissl染色,与DWI检测结果相对照,验证DWI对DHCA后早期脑损伤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结果:对照组动物术前、术后DWI、T1WI及T2WI检查结果均为阴性,无明显差别。实验组动物术后DWI检查和术前相比,有明显的新发DWI阳性病灶,而术前和术后的T1WI、T2WI检查结果均为阴性。统计学采用一致性检验方法,Fluoro jade-c染色结果和传统TUNEL检测、脑组织Nissl染色及HE染色结果相符合。DWI检测和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相一致。结论:DWI可用于体外循环脑损伤的诊断,并可发现常规影像手段无法检测到的脑损伤。
|
|
|
|
1 |
李加兵,陈守涛;大鼠短暂性局灶性缺血后弥散加权成像上短暂性和永久性改变[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1年02期 |
2 |
雷益;李顶夫;侯严振;夏军;伍晓六;;CT阴性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影像学诊断[J];海南医学;2010年15期 |
3 |
王美豪,李建策,吴恩福;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上腹部脏器检查中的临床应用[J];温州医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
4 |
陶晓娟,孙波,戴建平,高培毅,孙国强;弥散加权成像表观弥散系数值在儿童海马硬化术前评定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4年04期 |
5 |
张军,白雪原,王忠民,陈宁;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5年06期 |
6 |
白雪原,张军,陈宁,李在军;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表皮样囊肿鉴别诊断的帮助[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5年06期 |
7 |
黄华乔;滕华英;;弥散加权成像诊断急性腔隙性脑梗死[J];临床医学;2008年06期 |
8 |
盛金平;黄之杰;柯振武;;MR弥散加权成像技术中的参数选择及应用[J];西南国防医药;2008年06期 |
9 |
林少华;姜领;许毛峰;于伟红;;弥散加权成像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预后影响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10年03期 |
10 |
许晓杰;魏友平;周明岳;;坐骨结节滑囊炎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年13期 |
11 |
吴永红;低氧缺血性损害的新生儿和婴儿的回波平面弥散加权成像与预后的关系[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0年03期 |
12 |
于永发,董凯,王丽,王运涛;功能磁共振评价急性脑缺血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1年05期 |
13 |
季学满,卢光明,唐晓俊,张宗军,王中秋;弥散MRI诊断颅内表皮样囊肿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5年06期 |
14 |
张桂仙;樊志媛;;体外循环直视下布-加综合征根治术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基层医药;2006年07期 |
15 |
吴真洁;李欣;吴健谊;田书梅;;体外循环后残余机血超滤后直接回输的临床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年18期 |
16 |
高立;梁碧玲;张赟;钟镜联;叶瑞心;;背景信号抑制弥散加权成像在臂丛神经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6年11期 |
17 |
金瑞红;;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超急性期脑梗塞应用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年14期 |
18 |
马强;彭嘉丽;刘娜嘉;;6例不典型脊柱结核MR弥散加权成像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
19 |
邵立军;;DWI在急性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及临床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09年17期 |
20 |
张瑞;郑玄中;靳宏星;杨晓棠;杜晓松;;应用ROC曲线评价DWI诊断直肠癌的价值[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1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