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型油菜角果数突变体基因的定位及候选基因分析
【摘要】:角果数是油菜单株产量重要的构成因子之一,其优异等位基因的发掘和利用对产量的提高至关重要。油菜中已定位到上百个角果数QTL,但大多数效应不大且不稳定,难以进行精细定位或克隆。本研究前期发掘到一个油菜突变体(No.7931),其花序顶端在分化出约十朵花后即停止生长,因而成熟期角果极少。利用该少角果突变体和多角果品系No.73290构建F2分离群体,从中挑选角果数极端单株各30株进行BSA-seq,在C02染色体检测到3个关联区间:0~1.1 Mb、4.7~6.2 Mb、11.5~12.4 Mb。该候选区间在油菜参考基因组DarmorV8.1中有522个注释基因,存在SNP或Indel差异且有同源注释的基因235个。在花芽分化初期,选取两亲本(No.73290和No.7931)的茎尖分生组织进行RNA-seq,总共鉴定到8958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这些DEGs显著富集于20个生物学通路,包括碳代谢、翻译、氨基酸代谢(和花芽分化高度相关)等,其中99个位于关联区间。结合基因功能注释以及序列和表达差异分析确定了9个候选基因(BnaC02g00490.1D2、BnaC02g01030.1D2、BnaC02g01120.1D2、BnaC02g00270.1D2、BnaC02g02670.1D2、BnaC02g08680.1D2、BnaC02g08890.1D2、BnaC02g09480.1D2和BnaC02g10490.1D2),它们主要参与花序分生组织特性的维持和花器官的发育。上述研究结果为后续油菜角果数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克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
|
|
1 |
赵继献,侯国佐,王华;栽培因素对甘蓝型杂交油菜群体角果数影响的研究[J];作物研究;1998年03期 |
2 |
赵继献,王华,任廷波;栽培因子对甘蓝型杂交油菜二次分枝产量、数目和角果数的影响[J];作物研究;2002年03期 |
3 |
胡权;赵继献;戴祥来;任廷波;程国平;;甘蓝型杂交油菜直播密度与主花序角果数的相关性[J];贵州农业科学;2020年03期 |
4 |
朱宏爱,王智课;油菜生长后期叶片对产量及角果数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05年05期 |
5 |
刘忠松;;油菜栽培生理与技术讲座(3) 油菜高产优质生理及栽培技术[J];湖南农业;2013年10期 |
6 |
顾炳朝;岳绪国;杨军;唐泽庆;张超;;江苏省杂交油菜产量优势分析及育种策略[J];江西农业学报;2013年06期 |
7 |
高荣村;于澄宇;李玮;张春宏;俞延军;刘胜毅;赵锁劳;胡胜武;;油菜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J];西北农业学报;2008年04期 |
8 |
杨经泽,刘凤兰,李光明,中岛一成,刘贵华,付桂萍,安達武史,押川雄孝;油菜新品种中双9号不同栽培密度试验[J];湖北农业科学;2004年03期 |
9 |
官春云;谭太龙;王国槐;何激光;;四种油菜测产方法的比较研究[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0年02期 |
10 |
王晓玲;;不同播期对油菜品种中双9号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0期 |
11 |
高雪,苟红英;N、P、K施用量对“杂选1号”油菜单株有效角果数的影响[J];种子;2003年06期 |
12 |
张耀文;赵小光;李建昌;田建华;李少钦;李永红;王丽萍;郭徐鹏;李殿荣;;甘蓝型油菜两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花-角期形态和产量性状的比较[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3年03期 |
13 |
孙美玉;华玮;刘静;王新发;刘贵华;王汉中;;甘蓝型油菜主花序有效角果数QTL定位[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3年01期 |
14 |
丰泉;油菜产量的构成因素及栽培技术[J];农村经济与科技;1998年10期 |
15 |
尤培研;油菜考种方法的探讨[J];湖北农业科学;1978年04期 |
16 |
胡立勇,王维金,吴江生;氮素对油菜角果生长及结角层结构的影响[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2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