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氮耦合对固定道垄作栽培春小麦根长密度和产量的影响
【摘要】:固定道垄作(PRB)是在农田中设固定的机械行走道的一种垄作和沟灌栽培模式,是河西灌区春小麦取代传统平作和大水漫灌种植方式的一种新技术。为了明确PRB种植模式下合理的施氮水平和灌水量,2014—2015年连续2年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以3种灌溉定额(1200、2400和3600 m3 hm–2)为主区,以4种施氮水平(0、90、180和270kg hm–2)为副区,研究水氮耦合对小麦不同生育期的根长密度及最终产量的影响。随灌水量和施氮量的增加,根长密度呈现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且灌水量的效应大于施氮水平的效应;开花、灌浆和成熟期的根长密度与籽粒产量呈正相关。回归分析显示,根长密度最大值的水氮耦合条件是灌水量约2850 m3 hm–2、施氮量196~207 kg hm–2。中等灌水量(2400 m3 hm–2)条件下,小麦主要生育期根长密度显著增加,提高了根长密度在40~80 cm土层的分配比例,增加了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综合评价小麦籽粒产量、水分利用率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中等灌水量与中氮水平(180 kg hm–2)是所有处理中的最佳水氮耦合模式,可用于河西灌区春小麦PRB栽培模式。当加大灌水至3600m3 hm–2时,产量没有显著增加,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显著下降,其原因可能是高灌水量使小麦主要生育期的根长密度降低,且根长密度在0~40 cm土层的比例升高,在40~80 cm土层的比例下降。
|
|
|
|
1 |
闫映宇;盛钰;冯省利;李子良;贾宏涛;赵成义;;膜下滴灌的土壤水分对棉花根长密度分布及产量的影响[J];灌溉排水学报;2008年05期 |
2 |
王宝驹;李隆;李鲁华;张伟;甘雅文;;南疆枣麦间作系统中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分布特征[J];西北农业学报;2014年03期 |
3 |
左强,孟雷,王东;应用实测含水率剖面估算冬小麦相对根长密度分布[J];农业工程学报;2004年04期 |
4 |
盛亚萍;赵成章;张静;任珩;李丽丽;;高寒山区混播草地燕麦和毛苕子根长密度分布格局[J];生态学杂志;2013年02期 |
5 |
李宝华,李晓红,刘亚萍,李德明;降水对春小麦产量贡献率的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3年04期 |
6 |
雷钧杰,赵奇,陈兴武,赛力汗,金平;施氮时期和施氮量对优质专用春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新疆农业科学;2005年05期 |
7 |
王燕;;万帅一号对春小麦化控效果试验[J];农村科技;2011年04期 |
8 |
周艳;李明思;蓝明菊;李东伟;;施肥频率对滴灌春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11年04期 |
9 |
王海荣;王毅荣;景彩艳;;甘肃春小麦产量时空分布及气候响应[J];农业科技通讯;2013年04期 |
10 |
王胜;王毅荣;;甘肃春小麦产量时空分布及其气候响应[J];干旱气象;2013年02期 |
11 |
何少斌;;雁北区春小麦产量与气候条件的统计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1981年09期 |
12 |
;不同供水条件下春小麦产量估算[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85年04期 |
13 |
关绍刚;提高春小麦产量的几个关键环节[J];新农业;1990年02期 |
14 |
朱永懿,陈景坚,杨俊诚,刘学莲,刘立宏;富镧稀土对春小麦吸收氮磷素和产量的影响[J];核农学报;1994年01期 |
15 |
王显车;逆温带地区春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措施[J];新疆农业科技;1995年03期 |
16 |
蔡冬梅;八十七团春小麦大面积丰产栽培措施[J];新疆农垦科技;1997年01期 |
17 |
冯雪蓉,宋伟,黄福山,聂文丽,陈辉,王玲,王婧;不同密度与施肥水平对春小麦产量的影响[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0年02期 |
18 |
柳全成;湟中县多巴地区春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青海农林科技;2000年01期 |
19 |
王荣栋,孔军,吕新,司马义·赛福鼎,张伟;新疆春小麦超高产“三优”栽培法[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
20 |
李文雄,曾寒冰,胡尚连;优质高产早熟是黑龙江省春小麦生产发展的必由之路[J];作物杂志;2001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