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利用小麦关联RIL群体定位产量相关性状QTL

丁安明  李君  崔法  赵春华  马航运  王洪刚  
【摘要】:为定位控制小麦产量相关性状的QTL位点,获得与重要位点连锁的分子标记和染色体区段,以分别含有229个和485个家系的关联重组自交系(RIL)群体WY和WJ为材料,在4个环境中,用完备区间作图法(ICIM)对产量相关性状进行了QTL定位分析。结果表明,产量相关性状QTL分布在小麦21条染色体上。在WY群体中检测到每穗小穗数、主茎穗粒数、单株穗数、千粒重和单株产量的QTL分别有9、9、4、7和5个,其中16个(55.2%)解释大于10%的表型变异;在WJ群体中检测到这5个性状的QTL分别有20、16、11、14和9个,其中只有3个(6.7%)在单个环境中解释超过10%的表型变异。在WY群体中有5个QTL在2个环境中被重复检测到;在WJ群体中,有11个QTL在2个或2个以上环境中被重复检测到。在2个群体中均检测到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在染色体上形成了含有一因多效或紧密连锁QTL的染色体区段,并在2个群体检测到可能相同的9对QTL和2个染色体区段。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苏农;;新小麦贮存三种好方法[J];农家参谋;2011年08期
2 ;新小麦三种贮存好方法[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11年07期
3 孙海军;;应用2BFL-3型小麦等行距垄作免耕播种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1年10期
4 张新建;郑峰;宋昕;;小麦氮肥后移增产原理及技术[J];种业导刊;2011年07期
5 李有成;高桂立;;浅谈创建小麦高产农业集成技术[J];农家参谋(种业大观);2009年10期
6 翟怀巍;孙凤平;李春晖;郭勇;沈献荣;李双霞;房稳静;;不同气象条件下小麦灌浆速率特点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7期
7 ;甘肃省:小麦全膜覆土技术增产效果明显[J];乡村科技;2011年08期
8 蔡东明;吉万全;王长有;张宏;;2,4-D浓度对玉米花粉诱导小麦产生单倍体幼胚得胚率的影响[J];种子;2011年07期
9 沈恩庭;唐怀坡;王瑞永;;不同播期对小麦良星66灌浆的影响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03期
10 朱伟;孟自力;闫向泉;王家才;吴继华;杨爱梅;;甘薯新品种商薯6号与小麦复种模式比较[J];江苏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11 白鹏翔;;浅谈小麦冬后管理[J];农家参谋(种业大观);2009年01期
12 孙佩贤;张金宝;秦霞;;晚茬小麦栽培技术[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19期
13 孟素梅;闫兴亚;;绿色食品小麦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J];种业导刊;2011年05期
14 朱华;葛道林;;江淮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1年10期
15 张娟;武同华;王西芝;白洪立;王立功;李洪梅;;兖州市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1年06期
16 邹亚丽;王廷璞;刘瑞媛;马伟超;李一婧;;2,4-D对小麦胚愈伤组织诱导及其形成的影响[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7 刘伟;郭永生;;霍邱县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对比试验初报[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1年14期
18 杜承玉;冯爱华;;浅谈小麦免耕播种技术推广应用及富农效应[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27期
19 从品学;;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农家参谋(种业大观);2011年07期
20 刘金权;;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技术[J];河南农业;2011年1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志敏;王树安;苏宝林;;小麦小穗的离体培养[A];第一届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作物生理学术会文集[C];1993年
2 马兴林;梁振兴;;小麦分蘖发生、衰亡过程中内源激素的研究(简报)[A];第一届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作物生理学术会文集[C];1993年
3 马兴林;梁振兴;;小麦穗分化同内源吲哚乙酸及细胞分裂素类物质玉米素核苷、玉米素关系的研究(简报)[A];第一届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作物生理学术会文集[C];1993年
4 韩桂仲;段爱菊;刘顺通;刘长营;张自启;牛献伟;;小麦不同品种(系)对棉铃虫的抗性研究简报[A];走向21世纪的中国昆虫学——中国昆虫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5 牛吉山;郑磊;王保勤;常阳;沈天民;;通过基因芯片筛选获得与PmLK906连锁的ESTs[A];中国作物学会2007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侯晓林;吕金印;山仑;;水分亏缺对小麦光合固碳及根系耗碳的影响[A];纪念殷宏章先生百年诞辰暨全国光合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7 葛荣朝;;小麦耐盐相关基因TaSTK的克隆与功能研究[A];中国遗传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2004-2008)[C];2008年
8 伍翠平;王晓鸣;文成敬;宋凤景;武小菲;杨知还;李洪杰;;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白粉病抗性鉴定与抗病基因分子检测[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黄瑞恒;李晋生;张艳敏;石云素;;拔节期土壤水分对杂交小麦叶片生理特性和根呼吸的影响(简报)[A];第一届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作物生理学术会文集[C];1993年
10 王美云;赵明;赵松山;;影响小麦高温快速杀雄效果的几个重要因素[A];第一届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作物生理学术会文集[C];199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新宏;大麦与小麦杂交及其杂种后代的创制、鉴定和应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2 马雷;稻米与小麦质量标准的中外比较研究[D];扬州大学;2005年
3 李孟军;小麦耐盐相关基因HKT克隆及多样性与功能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4 侯文胜;优化三种遗传转化体系创造转抗虫基因小麦(Triticum aestivum)新种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5 姜涛;小麦矮秆基因同源序列的克隆与BAC源合池的构建[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2年
6 苗红梅;小麦淀粉合成关键酶基因启动子的克隆与特征[D];河南农业大学;2004年
7 徐文忠;小麦春化相关基因元件克隆分析与小麦矮化突变体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3年
8 戴艳;小麦组蛋白修饰酶基因及DNA甲基转移酶基因的分离及鉴定[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9 马守才;小麦多子房性状的遗传研究及AFLP分子标记[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10 谢晓东;小麦杂交当代和亲本自交种子发育早期的基因表达差异与杂种优势[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小村;小麦抗纹枯病基因的遗传和分子标记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04年
2 彭丹辉;小麦苗期热胁迫基因表达谱分析及相关基因的克隆[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3 朱永飞;小麦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基因的SSR标记定位[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4 赵虹;小麦基因枪转化体系的建立和抗除草剂基因的导入[D];西南农业大学;2001年
5 许景升;小麦外源抗黄矮病基因相关片段的克隆和鉴定[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周章乐;小麦抗白粉病相关基因片段的筛选、克隆及序列分析[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7 刘丽;小麦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调控机制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8 张新军;冬小麦不同密度下两品种混合群体效应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7年
9 孙红正;基因枪法将HMW-GS(5+10)基因转入小麦的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4年
10 杨光梅;肥料运筹对小麦品质的调控及其生理基础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鲁智 牛河钧 吴伟凡;种植小麦技术要点歌[N];中华合作时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赵永平;夏收小麦咋管理[N];人民日报;2005年
3 庆国;小麦施用氮肥要点[N];中华合作时报;2005年
4 ;小麦基肥施后即深耕巧施追肥可高产[N];科学导报;2005年
5 蔡文江;春耕小麦应巧施尿素[N];中华合作时报;2003年
6 小方;农大3291小麦[N];农民日报;2000年
7 叶勇;青海省培育出特殊小麦[N];农民日报;2002年
8 谢辛凌;如何进行小麦播种前的处理[N];农民日报;2003年
9 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郭天财;技术到位 小麦丰收有望[N];农民日报;2003年
10 廖琴;农大195小麦[N];农民日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