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回交法转导水稻广亲和性的研究
【摘要】:以热研Ⅰ号为广亲和基因(S_5~n)的供体亲本,粳型雄性不育保持系76—27B作为轮回亲本,用回交和测交鉴定同步进行的方式,将S_5~n基因逐步导人到76—27B中。在BC_3F_3后代中选得8份材料,其中5份材料73-2-1、73-2-4、73-2-6、73-2-7和73-2-8带有S_5~n基因,以下简称B(S_5~n S_5~n);另3份材料73-2-2、73-2-3和73-2-5带有S_5~J基因,简称B(S_5~J S_5~J)。亲和性比较分析表明:B(S_5~n S_5~n)的亲和性极显著地高于76-27B及B(S_5~J S_5~J),但同时又低于供体亲本热研Ⅰ。回交转育成的B(S_5~n S_5~n)的亲和谱小于热研Ⅰ,前者与籼稻品种南京11、华联8号、珍汕97 B和浙农8010的杂种平均结实率分别为69.78%(正常)、76.62%(正常)、44.42%(半不育)和44.36%(半不育);而后者与上述4个品种的杂种结实率均表现正常,分别为82.1%、67.2%、79.1%和73.8%。B(S_5~J S_5~J)、76-27 B与上述4个品种杂交,杂种均表现为半不育或高不育,平均育性范围为20.03%~56.70%,广亲和基因S_5~n的导入,可使籼粳杂种的结实率在原有基础上提高26.63%左右。
|
|
|
|
1 |
谭彩霞,纪雪梅,杨勇,潘兴元,左示敏,张亚芳,邹军煌,陈宗祥,朱立煌,潘学彪;水稻回交世代中两个抗纹枯病主效数量基因的鉴定与标记辅助选择[J];遗传学报;2005年04期 |
2 |
朱文银;王才林;杨连群;;5个籼稻背景的高代回交置换系的置换片段分析[J];植物学报;2009年06期 |
3 |
汤述翥;张宏根;孔宪旺;顾世梁;龚志云;严长杰;梁国华;顾铭洪;;水稻广亲和广谱型恢复系SWR78的选育[J];作物学报;2007年10期 |
4 |
陈文强;石帮志;周乐良;伍祥;;水稻三系不育系G98A的选育[J];贵州农业科学;2008年05期 |
5 |
蔡之军;姚海根;姚坚;殷跃军;李守俊;;水稻条纹叶枯病抗性基因SSR标记的筛选及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4期 |
6 |
蔡之军;姚海根;姚坚;殷跃军;李守俊;;水稻条纹叶枯病抗性基因SSR标记的筛选及应用(英文)[J];Plant Diseases and Pests;2010年06期 |
7 |
倪丕冲;第3届洛克菲勒基金会水稻生物工程合作年会[J];世界农业;1990年07期 |
8 |
张毅;李云峰;谢戎;杨正林;钟秉强;沈福成;谭自俊;何光华;;水稻小穗簇生性近等基因系的构建及其近等性评价[J];作物学报;2006年03期 |
9 |
张所兵;朱镇;赵凌;张亚东;陈涛;林静;王才林;;水稻长穗颈基因eui紧密连锁SSR标记获得[J];遗传;2007年03期 |
10 |
雷东阳;谢放鸣;陈立云;;利用高代回交导入系定位稻米外观品质性状QTL[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
11 |
沈波,钱惠荣,王建林,郑康乐;应用RFLP定位水稻的生育期基因[J];作物学报;1994年01期 |
12 |
梁满中;王晓辉;吴厚雄;陈良碧;;低温敏核不育系与光温敏核不育系杂交后代育性遗传的初步研究[J];作物学报;2006年10期 |
13 |
郑天清;徐建龙;傅彬英;高用明;Satish VERUKA;Renee LAFITTE;翟虎渠;万建民;朱苓华;黎志康;;回交高代选择导入系的纹枯病抗性与抗旱性的遗传重叠研究[J];作物学报;2007年08期 |
14 |
赵秀琴;朱苓华;徐建龙;黎志康;;灌溉与自然降雨条件下水稻高代回交导入系产量QTL的定位[J];作物学报;2007年09期 |
15 |
王士梅;朱启升;杨前进;张德文;汪婉琳;;含苯达松敏感基因的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绿敏S的选育及利用[J];杂交水稻;2010年02期 |
16 |
贾志宽,高如嵩,张嵩午;稻米垩白形成的气象生态基础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1992年04期 |
17 |
;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的水稻品种[J];中国稻米;1994年01期 |
18 |
赵明富;黄招德;吴春珠;车容会;施碧红;方珊如;孙永建;赵志民;;水稻谷粒粒长显性主效QTL的遗传分析与定位[J];分子植物育种;2008年06期 |
19 |
朱文银;李文涛;丁效华;张泽民;曾瑞珍;朱海涛;张桂权;;水稻显性早熟基因Ehd的SSR标记定位[J];华北农学报;2009年04期 |
20 |
李顺武;李贤勇;王楚桃;何永歆;陈世全;黄中伦;杨勋毅;;优质籼稻不育系Q4A的选育[J];杂交水稻;2009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