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圈大地构造作用对中西部陆内前陆盆地沉积的控制——以川西地区和塔北地区为例
【摘要】:中国大陆中西部地区中、新生代以来的板内大型陆相沉积盆地大多发育挤压型(陆内前陆)盆地。控制这类盆地的沉积演化与发展是通过岩石圈尺度的板内构造应力以复杂的方式与岩石圈介质相互作用来体现。就岩石圈大地构造与盆地及其沉积之间的对应关系而论,对中西部地区陆内前陆盆地沉积的控制,是以岩石圈地幔“陆内俯冲”作用和岩石圈壳层(块)之间的“构造解耦”[1]作用,大型垂—侧向地幔热均衡运动学体制下生成盆地,并由盆地边缘造山带和盆地“前陆隆起”作为主要物源区,在相关的气候条件下,发育河流相、三角洲相、湖泊相等沉积物。因此,研究岩石圈大地构造作用对盆地沉积控制至关重要。
|
|
|
|
1 |
;[J];;年期 |
2 |
;[J];;年期 |
3 |
;[J];;年期 |
4 |
;[J];;年期 |
5 |
;[J];;年期 |
6 |
;[J];;年期 |
7 |
;[J];;年期 |
8 |
;[J];;年期 |
9 |
;[J];;年期 |
10 |
;[J];;年期 |
11 |
;[J];;年期 |
12 |
;[J];;年期 |
13 |
;[J];;年期 |
14 |
;[J];;年期 |
15 |
;[J];;年期 |
16 |
;[J];;年期 |
17 |
;[J];;年期 |
18 |
;[J];;年期 |
19 |
;[J];;年期 |
20 |
;[J];;年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