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

陈建文  王滔  
【摘要】: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具有密切关系。社会适应可以解剖为社会适应的心理机制、心理结构和心理功能三个方面。分析社会适应的三个方面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可以回答三个问题:个体的社会适应是怎样影响其心理健康的?什么样的社会适应心理素质能够为心理健康提供保证?从社会适应角度看,心理健康的内在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关于心理健康的形成机制、保证条件和评价标准问题。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9条
1 杨志坚;关于大学生社会适应问题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云南高教研究;1998年04期
2 于景琮;;社会适应与心身性疾病预防[J];中国社会医学;1988年05期
3 吴娟;;社会适应研究综述[J];课程教育研究;2016年37期
4 马诗浩;植凤英;邓霞;;流动儿童社会适应与自我提升的追踪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9年01期
5 丁睿;;流动儿童的心理社会适应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02期
6 江巧瑜;许能锋;;大学生社会适应状况量表研制及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08年09期
7 陈其锦;黄敏儿;;情绪社会分享动机与社会适应[J];心理学探新;2020年01期
8 周云;朱海;吴红琴;谢念姿;;父母支持对中学生积极社会适应的影响机制研究[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年03期
9 王莉;邹泓;么娆;;青少年网络成瘾、父母监控与其社会适应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11年05期
10 刘向萌;毕重增;周迎楠;楚丙华;;自信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清晰度的中介作用[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6期
11 郑溪璐;;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及其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2009年06期
12 刘晓筝;;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期心理分析[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13 劳中兴;班兰美;;高职生社会适应与自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广西教育;2014年15期
14 张庆鹏;孙元;;居住稳定性对流动儿童积极社会适应的影响:感知重要他人关注的调节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8年05期
15 魏星;吕娜;纪林芹;陈亮;张文新;;童年晚期亲社会行为与儿童的心理社会适应[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年04期
16 陈振宇;冯慧岩;;亲子、同伴依恋对中学生积极社会适应的影响[J];课程教育研究;2013年09期
17 王茜;;浅析大学生社会适应心理学[J];智富时代;2016年02期
18 陈学诗;;心理与健康的关系[J];心理与健康;1997年05期
19 王建平;李董平;张卫;;家庭经济困难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应对效能的补偿、中介和调节效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纪林芹;张玲玲;李海垒;张文新;;同伴侵害对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纵向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刘文;王依宁;王薇薇;林爽;;儿童社会适应的结构与内涵——基于访谈的质性研究[A];第二十三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上)[C];2021年
3 翟舒怡;何洁;;抑制气质儿童的特质推理及其对社会适应的影响[A];第二十三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上)[C];2021年
4 焦思;李彩娜;;转折期中学生依恋与社会适应:情绪智力的中介作用[A];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心理学与社会发展[C];2015年
5 胡韬;;论少年儿童的社会适应心理素质及培养[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吴东红;王争艳;;依恋风格与社会适应的关系[A];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二〇〇六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洪小祝;张卫;余承甫;;青少年精神信仰与社会适应的关系[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曹睿昕;陈会昌;陈欣银;梁宗保;;中加儿童社会适应状况比较[A];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8年
9 时玉生;户红卫;;谈谈如何给心灵减肥[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焦思;张书朋;李彩娜;;中学生积极社会适应及其相关因素的追踪研究[A];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5年
11 邹泓;叶苑;窦东徽;柯锐;王瑞敏;;北京市流动儿童的基本生存状况与社会适应状况调查[A];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二〇〇六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2 时玉生;户红卫;;谈谈如何给心灵减肥[A];陕西省“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13 张明霞;李桂凤;杨继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理论模式与实践体系构建研究[A];首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4 于涛;盖笑松;;儿童学校适应早期预测因素的探索[A];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5年
15 席居哲;;儿童社会能力自我觉知的发展及其社会适应意蕴[A];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二〇〇六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6 郝振;崔丽娟;;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状况及其保护性因子作用探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7 丁莉;聂衍刚;杨安;;青少年自我意识与社会适应行为关系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8 李婷;聂衍刚;吴少波;;自我和谐、解释风格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9 李焰;赵君;;大学生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0 王剑锋;周建宇;韩世怀;;南通地区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A];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陈建文;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构、机制与功能[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王美萍;亲子关系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联系:遗传与环境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黄势海(Hoang The Hai);越南大学生人格特征对心理压力的影响: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8年
4 聂衍刚;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武忠刚;越南青少年人格特征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6 牛更枫;网络自我扩展的概念结构、测量及其实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晓茜;流动儿童积极人格特质与社会适应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7年
2 于美玲;初中生自我表露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D];延边大学;2018年
3 柏苗苗;初中生核心自我评价、希望感和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8年
4 毛松鹤;初中生父母冲突、亲子依恋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6年
5 张鑫;认知灵活性对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影响:情绪调节策略使用频率的中介作用[D];西北师范大学;2018年
6 余瑶;3~5岁幼儿情绪理解、父母元情绪理念与幼儿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年
7 王漫漫;父亲参与教养与儿童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8 李丹;父母教育卷入与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9 吕娜;青少年早期个体攻击、亲社会行为与心理社会适应[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贾婷婷;中职新生社会适应及自我和谐的干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11 江俊颖;本土化人格特质对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身份认同的中介作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7年
12 郭丽萍;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城市社会适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13 何亚玺;北京市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14 高志旭;父母心理控制、越轨同伴交往、网络社会支持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D];山西大学;2016年
15 余小芳;性别角色的鉴定及其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16 陈冰赛;初中生社会支持、防御方式与其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D];新乡医学院;2014年
17 杨梦莹;创业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宁波大学;2012年
18 周亚玲;大学生疏离感与家庭功能、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19 周俊;大学生的社会适应特点及其与依恋、自我调控的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20 张莉;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李婷 通讯员 张燕;全省职工心理社会适应状况调查报告发布[N];湖北日报;2020年
2 本报记者 董毅然;专家揭秘30位中国领袖人格特征[N];北京科技报;2005年
3 黄敏;眼中别人尽缺点 自身人格有缺陷[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4 本报记者 韩明华;直面困惑 调适心态[N];保健时报;2004年
5 通讯员 嘉组轩;“暖心网”为干部赋能[N];中国组织人事报;2021年
6 本报记者 赵彤;女人三十 应特别重视心理健康[N];长春日报;2005年
7 邓琳;重视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N];人民政协报;2010年
8 秦雪 周丹丹;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N];朝阳日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洪鸿;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1年
10 ;心理健康 行为得当[N];贵州政协报;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