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变质蛇绿岩组合及其地质意义
【摘要】: 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为典型的早古生代大陆型俯冲、碰撞造山带,在都兰地区保存有2条蛇绿岩剖面,其代表了陆壳俯冲之前的大洋俯冲残片。笔者选取野马滩和沙柳河2条蛇绿岩剖面,对其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结合整个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的研究进展,探讨这些变质蛇绿岩组合的地质意义。野马滩变质蛇绿岩剖面由出露于片麻岩中的榴辉岩、石榴辉石岩、蛇纹石化橄榄岩组成。榴辉岩中保存有K-cymrite及绿辉石中出溶白云母的超高压变质作用证据,峰期变质作用条件为P=2.9~3.2GPa,T=631~687℃。榴辉岩的地球化学数据表明其原岩类似于N-MORB和E-MORB,锆石U-Pb定年显示变质时代约为445~457 Ma。沙柳河变质蛇绿岩剖面由3类榴辉岩、方辉橄榄岩及异剥钙榴岩组成。榴辉岩中保存有柯石英,峰期变质作用条件为P=2.7~3.4GPa,T=610~725℃。榴辉岩的地球化学数据表明其原岩包括了堆晶辉长岩和E-MORB;而方辉橄榄岩属于地幔橄榄岩,且第二期橄榄石高Mg的特征表明其经历过俯冲变质。锆石U-Pb定年显示原岩时代约为520Ma,变质时代为440~445Ma。对野马滩和沙柳河2条蛇绿岩剖面的深入研究有助于理解大洋深俯冲向大陆深俯冲和碰撞的转换过程。
1
梁万通;华中高压变质带柯石英榴辉岩中微粒金刚石及幔源金的发现 [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1年04期
2
翟明国;中国三条高温高压变质带及其地质意义 [J];岩石学报;1998年04期
3
徐惠芬;对山东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几点看法——程裕淇院士野外考察记 [J];山东地质;1998年04期
4
刘晓春;;中国中东部的双高压变质带 [J];地质论评;1991年04期
5
张树业;胡克;刘晓春;;陆内板块裂撞产物——华中高压变质带岩石矿物及成矿 [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讯;1991年04期
6
张培强;万志博;马宇;;苏鲁—大别榴辉岩研究:形成于不同地质时期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 [J];地质找矿论丛;2006年04期
7
杨经绥;许志琴;张建新;张泽明;刘福来;吴才来;;中国主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大地构造背景及俯冲/折返机制的探讨 [J];岩石学报;2009年07期
8
张培强,万志博,马宇;苏鲁—大别高压-超高压带:不同地质时期的三个高压-超高压变质带 [J];地学前缘;2005年02期
9
蔡志慧;许志琴;唐哲民;梁凤华;陈方远;;北苏鲁荣成地区超高压变质带的形成与折返动力学 [J];岩石学报;2009年07期
10
游振东;;超高压变质带的全球分布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J];高校地质学报;2007年03期
11
王晓赛;杜瑾雪;史本巽;王仕林;;超高压变质带金刚石研究进展 [J];岩石矿物学杂志;2020年02期
12
刘斌,钱一雄;东天山三条高压变质带地质特征和流体作用 [J];岩石学报;2003年02期
13
张立飞;吕增;张贵宾;宋述光;;大洋型超高压变质带的地质特征及其研究意义:以西南天山、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为例 [J];科学通报;2008年18期
14
黄智龙,刘丛强,肖化云,许成,李文博;华中超高压变质带中榴辉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J];矿物学报;2000年03期
15
黄建平;马东升;刘聪;王辉;;苏北超高压变质带榴辉岩的对比性研究及成矿作用 [J];高校地质学报;2010年03期
16
徐启东,钟增球;大别超高压变质带流体包裹体的组合关系与演变 [J];岩石矿物学杂志;2003年01期
17
高展;张贵宾;;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变质泥质岩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J];岩石学报;2017年06期
18
徐纪人,赵志新;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带地壳速度结构及其俯冲、折返机制 [J];中国地质;2005年02期
19
杨经绥,许志琴,裴先治,史仁灯,吴才来,张建新,李海兵,孟繁聪,戎合;秦岭发现金刚石:横贯中国中部巨型超高压变质带新证据及古生代和中生代两期深俯冲作用的识别 [J];地质学报;2002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