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317 钢蠕变-疲劳特性的细观实验研究

王世文  沈亚鹏  
【摘要】:对锅炉用317钢在高温蠕变-疲劳交互作用下断裂的宏观和微观行为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说明蠕变孔洞的早期萌生和后期蠕变相互作用,导致了材料的最终破坏.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孙训方,周道祥;蠕变与疲劳作用下结构元件寿命估算[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2 王世文,沈亚鹏;317 钢蠕变-疲劳特性的细观实验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3 熊先仁,马兆纬,郭薇,王文安,谢亚青,杨杉,岑小路;锅炉汽包蠕变、疲劳损伤断裂的描述[J];江西科学;1998年03期
4 王正,刘蔚,苑宇,何鑫;蠕变-疲劳交互作用对高温低周疲劳寿命影响[J];石油化工设备;2003年04期
5 戴振羽,翟己,黎强;2.25Cr-1Mo 钢疲劳-蠕变损伤演化行为[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1期
6 周柏卓,聂景旭,杨士杰;正交各向异性材料粘塑性损伤统一本构关系研究[J];航空动力学报;1999年04期
7 傅惠民,高镇同,何志敏;无限寿命可靠性分析方法[J];航空学报;1991年02期
8 陈晋云,郑宝成;对服用碳酸氢钠来提高人体无氧代谢能力之初探[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4期
9 徐从元,姜文华;疲劳金属材料非线性声学特性的实验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10 吕文阁,赵葛霄;疲劳过程中的两类随机性[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1年04期
11 徐可君,江龙平,隋育松;疲劳裂纹预测的灰方法[J];燃气轮机技术;2002年04期
12 王正,刘录,孙铁,孙芳亮,曹德双;联轴器断裂原因分析[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1998年01期
13 王金保,丁亚兰;浅谈少年中长跑训练后的恢复及手段[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4期
14 李其连,陆业航;DZ22小孔旁疲劳裂纹扩展的试验研究[J];航空制造技术;1999年01期
15 冯蕴雯,冯元生;腐蚀疲劳可靠性分析方法[J];中国机械工程;1999年04期
16 陈瑞峰,高照杰,陈永福;近海石油平台疲劳裂纹控制方法的研究[J];中国海洋平台;1999年01期
17 杨成韬,张鹰,高正平,李言荣;磁光型记录介质疲劳特性研究[J];应用光学;2001年04期
18 张朋;二维概率模型P—S—N曲线的多元回归解法[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19 张朋,戴新民;P-S-N曲线统计精度分析[J];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02年12期
20 宋玉普,赵顺波,王瑞敏,李树瑶;钢筋混凝土疲劳性能的非线性有限单元法分析[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伟;孔繁荣;;锅炉过热器蛇形管蠕变爆破分析[A];第十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2册)[C];2001年
2 来结合;张忠亭;罗居剑;雷承弟;;锦屏水电站绿片岩蠕变特性研究[A];第八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3 罗迎社;周建平;胡云贵;;超硬铝合金Lc4蠕变核函数的实验求解[A];“力学2000”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4 陈远坤;李明好;李运来;姚兆明;;涡北煤矿深厚表土层冻结压力实测研究[A];矿山建设工程新进展——2005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文集(上册)[C];2005年
5 王贵君;;流变性围岩-支护系统特性的模型试验研究[A];岩土力学数值方法的工程应用——第二届全国岩石力学数值计算与模型实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0年
6 王正;刘蔚;苑宇;何鑫;;蠕变—疲劳交互作用对高温低周疲劳寿命的影响[A];全国第八届热疲劳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杨圣枫;杨新华;陈传尧;;利用格形模型模拟沥青混合料的流变行为[A];中国化学会、中国力学学会第九届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8年
8 朱明亮;轩福贞;;一种预测蠕变裂纹扩展的新参量[A];第十四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李丽华;王钊;;确定蠕变和铺设磨损复合折减系数方法的介绍[A];全国第六届土工合成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10 马洪顺;张忠君;褚怀德;;玻璃离子水门汀黏弹性实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生物材料学术会议(CBMS-9)论文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明;含水泥质粉砂岩蠕变特性及其在软岩隧道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2 倪永中;电站高温材料棘轮—蠕变交互作用的本构模型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3 张姝;不同取向单晶镍基合金蠕变期间的组织演化与有限元分析[D];沈阳工业大学;2011年
4 李栋伟;深部冻结黏土蠕变损伤耦合本构模型及应用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1年
5 毛雪平;超临界汽轮机转子材料特性的实验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3年
6 于洪丹;Boom Clay渗流—应力耦合长期力学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10年
7 刘钦;炭质页岩隧道软弱破碎围岩大变形机理与控制对策及其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刘晓艳;柔性高性能纤维的光热稳定性研究[D];东华大学;2005年
9 杨铁成;压力容器用钢1.25Cr0.5Mo高温下疲劳蠕变行为及寿命评估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10 谢惠民;高温振幅型光栅和位相型光栅的研制及应用[D];清华大学;199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玉新;小冲孔蠕变试验技术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4年
2 冒旭晖;重载作用下沥青蠕变特性对车辙的影响[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3 孙朋娟;试样几何引起的蠕变拘束效应及其定量化表征[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胡发亭;土工格栅长期蠕变行为研究及有限元分析[D];北京化工大学;2002年
5 卢宁宁;岩石非定常参数流变数值计算程序研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6 赫兵;多维应力状态高温低周疲劳寿命及蠕变——疲劳交互作用探讨[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7 尤英俊;小冲孔试样高温蠕变损伤的有限元模拟[D];南京工业大学;2004年
8 李振宇;蠕变测试系统研究[D];广西大学;2004年
9 胡晓慧;土工格栅蠕变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1年
10 赖新芳;沙坡头坝基软岩的力学特性分析与蠕变过程数值模拟[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建忠;蘑菇战之疲劳战[N];国际经贸消息;2002年
2 李忠灵;女性疲劳原因多 对症下药是关键[N];中国税务报;2002年
3 重庆隆鑫队 符宾;疲劳加剧 门将失误[N];重庆商报;2000年
4 薛 玫;超高强度的防“蠕变”纳米钢[N];大众科技报;2003年
5 平平;心理调节除疲劳[N];中国石油报;2001年
6 小殊;驱除疲劳的“灵丹妙药”[N];新疆科技报(汉);2000年
7 杨利昆;疲劳发生与情绪调节[N];中国中医药报;2000年
8 ;铌在石油化工离心铸管中的应用[N];世界金属导报;2005年
9 陈晓亚;天管成功改进环形炉炉衬材料[N];中国冶金报;2003年
10 陈晓惠;人性化的界面设计[N];美术报;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