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流电场对预混CH_4/O_2/N_2火焰传播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
【摘要】:为研究直流电场及其极性对火焰传播行为的影响,利用高速摄像法和球形扩展火焰理论在定容燃烧弹上展开了正负直流电场作用下预混CH4/O2/N2火焰传播规律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对于化学计量空燃比混合气,施加电场后球形火焰面在水平方向上被拉伸,拉伸火焰传播速率、无拉伸层流燃烧速率以及马克斯坦长度均随着输入电压幅值的增大而增大,且负电场比正电场的作用更加显著。当输入电压为-5kV与5kV时,火焰传播速率相对于未加电场时分别增加了10.85%和5.66%,而层流燃烧速率则分别增加了13.13%和6.98%。因此,电场能有效促进火焰传播,改善燃烧以及提高燃烧稳定性。
|
|
|
|
1 |
张兴法;甲烷-空气预混燃烧火焰的测量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4期 |
2 |
侯凌云,杨成仁,傅维标;小火焰模型在贫燃预混火焰中的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3年05期 |
3 |
田智威;邹春;刘红娟;陈胜;柳朝晖;郑楚光;;格子Boltzmann方法模拟层流对冲预混火焰[J];燃烧科学与技术;2005年06期 |
4 |
赵平辉;叶桃红;姜海;陈义良;;湍流对多孔介质内预混火焰影响的初步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8年11期 |
5 |
李博;田雪沁;张扬;张海;岳光溪;;对冲火焰流场的二维分布对层流火焰传播速度测量的影响[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1年04期 |
6 |
村山正
,邢佩芝;关于实现低NO_X、低噪声、低排烟和高效率的柴油机所必需的燃烧速率和燃料[J];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1981年01期 |
7 |
文世骐,王莉,张玉桂,田树苞;直喷式柴油机主燃期量化研究[J];内燃机学报;1992年02期 |
8 |
曹红加,聂超群,那永洁,吕清刚,王岳;声波对锥形预混火焰表面温度脉动的影响[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4年10期 |
9 |
薛福文,熊浩,万鹏,孙建平,郑莉媛;三峡电厂左岸3号机组低水头运行稳定性[J];水电站机电技术;2005年03期 |
10 |
王玲花,高传昌,陈德新;水泵水轮机流动可视化研究[J];水力发电;2005年07期 |
11 |
周昊;大型混流式水轮机稳定性研究及对策[J];水电站机电技术;2005年05期 |
12 |
罗玉和;楼波;马晓茜;;高温空气发生器蓄热体换热性能的实验研究[J];工业炉;2005年06期 |
13 |
易亮;霍然;张靖岩;李元洲;张和平;;柴油油池火功率特性[J];燃烧科学与技术;2006年02期 |
14 |
赵黛青;蒋利桥;黄显峰;杨卫斌;山下博史;;微尺度预混合火焰结构和熄火特性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6年04期 |
15 |
刘亚芝;阎维平;邢德山;;煤粉气流着火特性和实际切圆直径对燃煤锅炉燃烧稳定性的影响[J];锅炉制造;2006年03期 |
16 |
黄增田;;姚电公司3号、4号炉磨煤机运行稳定性研讨[J];东北电力技术;2007年01期 |
17 |
原鲲;张孝谦;;平面预混滞止火焰冷态流场湍流特性研究[J];航空学报;2007年01期 |
18 |
侯凌云;贾云涛;刘政胤;;参数变化对低功率电弧发动机性能和稳定性的影响[J];推进技术;2007年03期 |
19 |
石中光;孙平;梅德清;陈镇;;微乳化生物柴油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J];车用发动机;2007年03期 |
20 |
黄增田;;提高吸风机运行稳定性的措施[J];东北电力技术;2007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