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北缘鱼卡河超高压变质金红石中Si含量及其地质意义
【摘要】:利用LA-ICP-MS方法对柴达木盆地北缘鱼卡河超高压变质的多硅白云母榴辉岩及共生的石榴角闪钠长岩中的金红石进行了详细的矿物学和LA-ICP-MS原位微量元素研究。结果表明:多硅白云母榴辉岩中金红石显示Si成分环带,且Si含量(质量分数,下同)随变质压力而发生规律性的变化;从进变质到峰期变质阶段,金红石中Si含量从核部向边部呈升高趋势,峰期金红石的边部Si含量达到最高,退变质阶段金红石中Si含量从核部向边部呈降低趋势;石榴角闪钠长岩中的金红石主要呈包体产于多硅白云母、石榴子石、角闪石和钠长石中;在相同的超高压变质条件下,石榴角闪钠长岩中多硅白云母包体金红石的Si含量((1 018~2 741)×10~(-6),平均为1 924×10~(-6))明显高于多硅白云母榴辉岩中的峰期金红石((450~2 397)×10~(-6),平均为952×10~(-6))。综合多硅白云母榴辉岩和石榴角闪钠长岩的产状、变质演化和全岩成分以及前人对大别—苏鲁超高压榴辉岩中富硅金红石的研究结果提出,超高压变质岩石中金红石的Si含量与变质压力成正相关关系,金红石中Si含量大于500×10~(-6)可以作为榴辉岩经历超高压变质作用的指示标志。超高压金红石中Si含量与全岩成分中SiO_2和TiO_2含量有关,随SiO_2含量的升高和TiO_2含量的降低而升高。
|
|
|
|
1 |
吴志伟;宋汉周;彭鹏;;络合物对水—岩作用SI模型计算的影响程度分析[J];勘察科学技术;2008年03期 |
2 |
冯璜,张惠芬,郭九皋,罗立峰,王德强,胡澄;硅藻土的~(29)Si魔角旋转核磁共振谱研究[J];矿物学报;1999年02期 |
3 |
曲晶,刘祥文;超高压榴辉岩中金红石调制结构的透射电镜研究[J];电子显微学报;2004年04期 |
4 |
罗祥毅;季红军;马成;杨彦敏;翁望飞;陈晶;;阿尔及利亚H区块三叠系SI段储层预测研究[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9年06期 |
5 |
徐少康,周希贤,郗国庆;金红石高-超高压变质成矿作用的几个问题[J];化工矿产地质;2005年01期 |
6 |
B.R.Hacker,S.M.Peacock,刘雅琴;超高压变质岩石的产生、保存和剥露[J];世界地质;1997年04期 |
7 |
刘贻灿;古晓锋;李曙光;;北大别超高压榴辉岩的快速折返与缓慢冷却过程[J];岩石学报;2009年09期 |
8 |
刘晓春;徐培苍;;大别地区榴辉岩中几种超高压变质矿物研究[J];矿物岩石;1993年04期 |
9 |
刘贻灿;李曙光;徐树桐;古晓锋;;北大别片麻岩的超高压变质证据——来自锆石提供的信息[J];岩石学报;2006年07期 |
10 |
张儒媛;从柏林;刘忠光;;苏鲁超高压变质地体及其成因解释[J];岩石学报;1993年03期 |
11 |
刘创脱;王丰翔;崔邢涛;王佳;;超高压榴辉岩中金红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以丁叉叉山钛矿为例[J];电子显微学报;2019年06期 |
12 |
曾令森;陈晶;陈振宇;陈方远;高利娥;;苏鲁超高压榴辉岩中钾长石的超高压相[J];岩石学报;2009年09期 |
13 |
蒋凤华,王修林,石晓勇,祝陈坚,韩秀荣,张蕾;Si在胶州湾沉积物-海水界面上的交换速率和通量研究[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6期 |
14 |
高长贵;刘勇胜;宗克清;陈海红;胡兆初;;超高压榴辉岩金红石中高场强元素变化的控制因素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
15 |
吴秀玲,韩郁菁,孟大维,杨巍然,李斗星;大别高压和超高压榴辉岩中绿辉石的透射电镜研究[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98年04期 |
16 |
索书田,钟增球;大别地块超高压变质省构造学——以东冲河为例[J];地质科技情报;1999年01期 |
17 |
郭震宇,董火根;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石变形构造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