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压变质带中的变质不均一性
【摘要】: 不同造山带的榴辉岩和有关变质表壳岩石中柯石英及金刚石等标志性超高压变质矿物的发现,已证明陆壳岩石能俯冲到大于120km的地幔深度并折返至地表。超高压变质带中榴辉岩和相关的榴辉岩相岩石常常与具有低级变质矿物组合的岩石(如变质花岗岩、花岗片麻岩、变玄武岩或斜长角闪岩等)密切伴生,然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成因联系却一直是地质学家长期争议的焦点。查明这两类岩石的变质演化历史以及相互联系,对理解大陆的深俯冲及折返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在总结、分析若干陆陆碰撞造山带中变质不均一性的研究成果及成因解释的基础上,讨论了影响岩石保存超高压变质记录的若干关键因素,包括原岩性质、变质流体、构造变形、退变质作用等。
1
黄建平,马东升,刘聪,王辉;苏北超高压变质带榴辉岩型金红石矿床及其成因 [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2
黄建平;马东升;刘聪;王辉;;苏北超高压变质带榴辉岩的对比性研究及成矿作用 [J];高校地质学报;2010年03期
3
索书田,钟增球,周汉文;苏北东海地区超高压变质带内的斜卧褶皱 [J];地质科技情报;2002年02期
4
黄智龙,刘丛强,肖化云,许成,李文博;华中超高压变质带中榴辉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J];矿物学报;2000年03期
5
游振东;;超高压变质带的全球分布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J];高校地质学报;2007年03期
6
王晓赛;杜瑾雪;史本巽;王仕林;;超高压变质带金刚石研究进展 [J];岩石矿物学杂志;2020年02期
7
翟明国;中国三条高温高压变质带及其地质意义 [J];岩石学报;1998年04期
8
徐惠芬;对山东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几点看法——程裕淇院士野外考察记 [J];山东地质;1998年04期
9
刘晓春;;中国中东部的双高压变质带 [J];地质论评;1991年04期
10
张培强;万志博;马宇;;苏鲁—大别榴辉岩研究:形成于不同地质时期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 [J];地质找矿论丛;2006年04期
11
梁万通;华中高压变质带柯石英榴辉岩中微粒金刚石及幔源金的发现 [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1年04期
12
杨经绥;许志琴;张建新;张泽明;刘福来;吴才来;;中国主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大地构造背景及俯冲/折返机制的探讨 [J];岩石学报;2009年07期
13
许志琴,张泽明,刘福来,杨经绥,李海兵,杨天南,邱海峻,李天福,孟繁聪,陈世忠,唐哲民,陈方远;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折返构造及折返机制 [J];地质学报;2003年04期
14
张树业;胡克;刘晓春;;陆内板块裂撞产物——华中高压变质带岩石矿物及成矿 [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讯;1991年04期
15
蔡志慧;许志琴;唐哲民;梁凤华;陈方远;;北苏鲁荣成地区超高压变质带的形成与折返动力学 [J];岩石学报;2009年07期
16
张培强,万志博,马宇;苏鲁—大别高压-超高压带:不同地质时期的三个高压-超高压变质带 [J];地学前缘;2005年02期
17
翟庆国;江博明;张儒媛;李才;王军;;青藏高原羌塘中部三叠纪高压变质带 [J];地质学报;2013年S1期
18
肖骑彬;赵国泽;詹艳;陈小斌;汤吉;王继军;邓前辉;;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深部电性结构及其动力学意义初步研究 [J];地球物理学报;2007年03期
19
刘斌,钱一雄;东天山三条高压变质带地质特征和流体作用 [J];岩石学报;2003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