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用概念隐喻理论解读语篇连贯——以奥巴马总统就职演说为例

巩亚囡  
【摘要】:语言学家对语篇连贯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分析,而从认知角度来分析的目前尚少。本文将从认知的角度,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对奥巴马总统的就职演说进行分析。本文旨在证明语篇连贯涉及重要的认知因素,概念隐喻理论对语篇连贯的建构和意义有重要的影响,因而,语篇连贯和概念隐喻理论有密切的关系,可以用其对语篇连贯进行认知的解读。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郑洁;;概念隐喻的语篇连贯功能探究——以奥巴马2010年国情咨文为例[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孙蕾;;概念隐喻理论与英语写作教学[J];考试周刊;2009年29期
3 李昕;;概念隐喻理论与英语写作教学[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 李向勤;语篇连贯和认知篇章[J];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5 刘秀锦;语篇连贯与阅读理解[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6 王东风;语篇连贯与翻译初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年06期
7 贾永芳,齐立明;有关语篇分析理论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0年S1期
8 关丽娜;翻译中的语篇连贯和信息量对等[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4期
9 朱旬萍;;语篇教学与交际阅读能力的培养[J];职业圈;2007年05期
10 米春;;概念隐喻理论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年06期
11 施叶丽;;概念隐喻体系下汉译英翻译模式初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7期
12 孙咏梅;李晶;;图式理论对语篇连贯的诠释[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13 郭笑甜;谭慧宁;;英语词汇中的概念隐喻[J];青年文学家;2009年17期
14 周灿辉;;论平行结构在英语语篇中的修辞功能[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年05期
15 陶岩;曹佳璠;张婷婷;;主位推进模式与英语写作教学[J];现代交际;2009年11期
16 杨瑞萍;;运用话语联系语促进大学英语写作语篇连贯[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17 梁国杰;;议语篇连贯概念的界定[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09年09期
18 李志雪;;话题连贯对语篇理解的作用[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19 程利平;情景语境与语篇连贯[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20 王义静;周剑霞;;隐喻认知和英语多义词学习[J];大学英语(学术版);2004年0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蒋联江;;基于RST的英语四级作文连贯性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2 朱华;邱天河;;词汇衔接模式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A];2010年贵州省外语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黄虹;;语篇衔接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苏建华;;从主位推进模式看语篇的衔接和连贯[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罗巍;;浅论语篇分析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6 张若兰;刘筱华;秦舒;;《楚辞·少司命》英译比较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7 姚喜明;毛瑞蓓;;概念整合与动物习语的翻译[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孙毅;隐喻机制的劝谏性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肖家燕;《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3 陈映戎;英汉植物隐喻的跨文化理解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杨才英;新闻访谈中的人际连贯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5 陈宏俊;汉英隐喻脑机制对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6 张蕾;英汉大众经济语篇中奥运经济的隐喻表征[D];山东大学;2010年
7 阮氏黎心;汉越人体名词隐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广明;语篇连贯的概念隐喻视角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2 张毓瑾;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D];厦门大学;2007年
3 汤晓云;概念隐喻理论与英语词汇教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朱颖;概念隐喻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刘佳;英语语言学学术论文摘要语篇连贯的认知功能分析[D];江苏科技大学;2010年
6 皇甫伟;中美大学生论说文语篇连贯和衔接性对比分析[D];大连海事大学;2004年
7 翁依琴;语篇连贯的功能解读[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8 曾晓燕;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的英语习语教学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9 刘丽丽;从认知角度看广告中的通感[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周剑霞;隐喻:从认知的角度改进大学英语词汇教学[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