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冷原子重力仪的绝对重力动态移动测量实验
【摘要】:动态重力测量可以提高重力场的勘测效率,对基础地质调查、资源勘探、地球物理研究等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冷原子重力仪、惯性稳定平台和牵引动力装置搭建了一套绝对重力动态移动测量系统,并开展了绝对重力动态测量实验.首先测量了不同牵引速度下的垂向振动噪声功率谱,理论分析了其对动态重力测量的影响;其次评估了不同牵引速度对原子干涉条纹对比度和直流偏置量的影响,分析了动态环境下的振动补偿效果;在最大牵引速度为5.50 cm/s、最大振动幅度为0.1 m/s~2的情况下,实验上仍能基于振动补偿技术恢复原子干涉条纹.在此基础上,通过开展不同T下的原子干涉条纹测量,评估了动态测量环境下的绝对重力值,在校正完系统误差并减去绝对重力初始值后得到的测量结果为(–1.22±2.42) mGal (1 Gal=0.01 m/s~2).最后,通过与静态环境下的绝对重力测量值进行比较,发现两者基本吻合.本文开展的绝对重力动态移动测量实验有望为车载动态绝对重力测量提供数据参考.
|
|
|
|
1 |
朱仲芬,陈冬生;关于LaCoste-Romberg G型重力仪几个问题的探讨[J];地壳形变与地震;1988年01期 |
2 |
叶林才;高精度重力仪设计中的几个问题[J];地壳形变与地震;1982年04期 |
3 |
刘祖惠;重力仪的常数检定[J];测绘通报;1958年01期 |
4 |
Ю.Д.布朗热
,Е.И.波波夫
,张大刚;测定重力控制点用的石英重力仪[J];测绘通报;1957年04期 |
5 |
G.Strang Van Hees;党亚民;;关于拉科斯特-隆伯格重力仪标定表的讨论[J];测绘科技动态;1991年03期 |
6 |
安家文;赵宪峰;;应用电子技术提高重力仪的观测精度和工作效率[J];河南地质;1993年02期 |
7 |
张启武;西安地区联合建立重力仪检定场[J];测绘通报;1982年05期 |
8 |
刘冬至,王晓权,邢灿飞,孙少安,李辉;《2000国家重力基本网》短基线的检定与分析[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2年04期 |
9 |
盛慧中,朱仲芬;LaCoste-Romberg(G)型重力仪读数系统的误差分析[J];地壳形变与地震;1991年03期 |
10 |
陈益惠,黄大伦,丘其宪;我国绝对重力观测结果和重力测量精度[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6年03期 |
11 |
党亚民;关于拉科斯特G型重力仪标定的讨论[J];测绘科技动态;1995年01期 |
12 |
党亚民;拉科斯特-隆伯格G型重力仪仪器参数的测定[J];测绘科技动态;1990年03期 |
13 |
丘其宪;徐善;;新旧绝对重力值的比较兼论85网的绝对重力基准值[J];测绘科技动态;1991年03期 |
14 |
张善言
,李锡其;应用重力仪进行海洋重力测量[J];测绘学报;1963年02期 |
15 |
地球科学进展微重力研究组;微重力方法的研究及其应用[J];地球科学进展;1992年02期 |
16 |
W.Torge,R.H.Rder,M.Schnüll,H.G.Wenzel,徐菊生,朱思林,刘晓云;重力仪垂直标定基线(武汉)[J];地壳形变与地震;1988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