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非序列双电离的多次返回碰撞电离机理分析
【摘要】:本文采用三维半经典再散射模型研究了He原子在高光强(1.5×1015W/cm2)、少周波激光脉冲作用下的非序列双电离问题,重点分析了沿激光电场极化方向的动量关联谱.发现两个电子沿相反方向发射的比例明显比中等光强区(7×1014W/cm2)和低光强区(2.5×1014W/cm2),以及同等光强的长脉冲情形都偏高,同时V形结构也更加明显.通过轨道"回溯"分析,进一步深入研究了其背后的物理机理,发现反向发射电子主要由一次返回碰撞电离机理产生,而同向发射电子则主要来源于多次返回碰撞电离轨道.同时,还预言并分析了激光功率密度和脉冲长度对这两种机理的增强和抑制作用.
|
|
|
|
1 |
徐至展,姚关华,陈荣清;高阶过程对强场自电离的影响[J];中国科学A辑;1992年01期 |
2 |
朱勤;;较强驻波场的反常色散效应[J];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1991年Z1期 |
3 |
陆靖,范康年,Lee Sooying;强激光场中脉冲激发的连续拉曼光谱理论[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1期 |
4 |
尔延徽;毛昌辉;杨志民;杜军;;应力对1J79软磁合金强场磁导率的影响[J];稀有金属;2007年06期 |
5 |
李长江;强场与二能级系统的相互作用方程及其解析解[J];光学学报;1983年09期 |
6 |
王红艳,唐永建,王朝阳,朱正和;强场对Au_4团簇性质的影响[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3年04期 |
7 |
张洪英;陈德应;鲁振中;樊荣伟;夏元钦;;Ba-Sr系统激光感生碰撞能量转移的数值计算[J];物理学报;2008年12期 |
8 |
冯健,宋同强,肖成章;多光子电离的强场效应(Ⅰ)──强激光诱导自电离[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1期 |
9 |
孙景文;在强场中产生相干高次谐波的真空紫外~软X射线源的进展评述[J];中国核科技报告;1998年S6期 |
10 |
王成;苗向阳;;飞秒激光强场条件下碘化钠分子解离过程的理论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
11 |
李晓峰,王兵兵;强场激光物理的进展———1996年全国强场物理研讨会简讯[J];物理;1997年01期 |
12 |
范品忠;原子在强激光场中的稳定性[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00年08期 |
13 |
唐晓萍,高丽蓉,王永林,王操,王素凡,孔繁敖;甲醇在飞秒强激光场中的解离[J];科学通报;2002年13期 |
14 |
于伟威;;一维氦原子在强激光场下电离的经典理论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02期 |
15 |
王嘉珉,刘炳模,顾思洪,戴作跃,龚顺生;强电场中铯原子双光子光电离光谱研究[J];中国激光;1996年05期 |
16 |
吴承埙,丁培柱,陈植;一个强场模型的哈密顿形式[J];计算物理;1996年04期 |
17 |
刘运全;刘杰;龚旗煌;Moshammer R;Ullrich J;;低于再碰撞阈值下强激光场原子非序列双电离(英文)[J];物理学进展;2010年04期 |
18 |
宋铭钊;史瓦度规的强场修正[J];中国激光;1989年11期 |
19 |
叶地发;刘杰;;飞秒强激光场中的原子、分子——非微扰现象研究[J];物理;2009年12期 |
20 |
李银安;强场托卡马克Alcator C取得重大进展[J];物理;1984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