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群落和土壤对人工草地恢复演替的协同响应
【摘要】:建植人工草地是退化高寒草甸恢复与重建的重要措施之一,但随着建植年限的增加,人工草地会出现逆向演替的转变过程。为了验证人工草地逆向转变的过程并揭示其驱动因子,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了三江源区不同建植期(5、6、9、13 a)人工草地植物群落特征、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人工草地恢复演替过程中,植物地上生物量、盖度、土壤养分、含水量、酶活性响应趋势一致,呈"N"字型的协同变化规律。植物地上生物量、土壤有机质和含水量在建植9年显著低于其他年份,分别为:281.61 g·m~(-2)、75.67 g·kg~(-1)和7.81%;根土比则呈增加趋势,在建植13年达到最大,为3.58;(2)冗余分析表明,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生物量和盖度呈正相关关系,凋落物和根土比显著正相关,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全磷及酶活性对植物群落的影响最显著(P0.05);(3)相关性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植物地上生物量、土壤蔗糖酶、脲酶、硝酸还原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及含水量显著正相关,凋落物与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及全磷显著正相关,土壤酸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与土壤pH显著正相关(P0.05)。综上,地上植物群落和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协同响应与草地恢复演替存在明显的关联性。人工草地恢复演替在建植初期主要由土壤养分和水分主导,随着建植年限的增加,草地正向演替的主控因子由土壤养分和水分逐渐转变为植物根系。
|
|
|
|
1 |
王启兰;王长庭;刘伟;曹广民;龙瑞军;;三江源区不同建植年限人工草地植物群落与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的变化[J];应用生态学报;2009年11期 |
2 |
邢云飞;王晓丽;刘永琦;华热;王超;吴建丽;施建军;;不同建植年限人工草地植物群落和土壤有机碳氮特征[J];草地学报;2020年02期 |
3 |
李正武;熊先勤;;施秉县人工草地的建植和管理技术要点[J];贵州畜牧兽医;2011年04期 |
4 |
张莉;王长庭;刘伟;王启兰;李里;向泽宇;;不同建植期人工草地优势种植物根系活力、群落特征及其土壤环境的关系[J];草业学报;2012年05期 |
5 |
匡崇义,奎嘉祥,薛世明,吴文荣,周自玮;热带亚热带人工草地的建植及管理利用技术[J];云南畜牧兽医;2002年03期 |
6 |
宋彦涛;乌云娜;沙远川;霍光伟;张凤杰;王晓光;;克氏针茅典型草原区建植人工草地的探索[J];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18年01期 |
7 |
张众,刘天明;我国人工草地类型划分探讨[J];中国草地;2004年05期 |
8 |
拉元林;;黄河上游高寒地区建植人工草地引种试验[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05年03期 |
9 |
陈润;杜国祯;;亚高山草甸人工草地地上生物量动态研究[J];中国草业科学;1988年02期 |
10 |
耿文诚;冉繁军;马宁;李太荣;马佳能;王龙;;化除宿营法建立人工草地研究[J];草业学报;2006年06期 |
11 |
周莉萍,戴承继;高寒牧区建植人工草地试验[J];新疆农垦科技;2000年02期 |
12 |
温素英,阿拉塔,孙海莲,哈斯其其格;旱作人工草地建植综合技术研究[J];内蒙古畜牧科学;2001年03期 |
13 |
杨春华,张新全;人工建植混播草地技术研究[J];草业科学;2003年03期 |
14 |
王代军;;林间人工草地的建植与利用[J];湖北畜牧兽医;1989年03期 |
15 |
周泽英,瓦庆荣;磷肥的不同施用方式对建植草地的影响[J];贵州畜牧兽医;1997年04期 |
16 |
尹伟;胡玉昆;柳妍妍;公延明;张伟;刘伟;阿德列提·艾列吾塔力甫;;巴音布鲁克不同建植期人工草地土壤生物学特性研究[J];草业学报;2010年05期 |
17 |
李青云,陆家宝,马玉寿,刘欣;草木樨人工草地的建植与利用技术[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1995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