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基于多源卫星资料的京津唐城市群热环境研究

刘勇洪  栾庆祖  权维俊  张硕  
【摘要】:基于FY-3A/B、MODIS/Aqua、NOAA18/AVHRR等多源卫星资料,利用地表热岛强度、热岛比例指数开展了京津唐城市群热岛时空变化分析研究,并结合Landsat-TM卫星资料提取的地表参数、气候背景参数和社会经济参数等开展了地表热场的成因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地表热岛强度指标能有效反映京津唐城市群热岛的时空变化,热岛强度的大小与高温强弱没有直接关系,而且地表热岛强度只有在夜晚才与气温观测具有一致性,即冬季最强,夏季最弱;而在白天则呈相反规律。热岛比例指数估算显示2012年京津唐城市群热岛强度排名前3的分布是天津市辖区(0.86)、北京市辖区(0.85)和朝阳区(0.74),唐山市辖区也达到了0.50。热场成因分析表明不透水盖度是城市热岛差异的最重要下垫面因子,遥感陆表温度较现有气象观测更能显示城市热岛的空间分布,城市热岛强弱与国民生产总值、人口数、用水量和用电量都有比较明显的线性正相关关系(线性回归模型决定系数R2分别为0.513 1、0.485 3、0.483 6和0.306),而与人为热有明显的对数正相关关系(模型决定系数R2为0.672 3)。不透水盖度、人均用水量和年平均气温构成了城市热环境差异的主要影响因子(模型决定系数R2为0.80),反映了城市下垫面参数、社会经济活动和气候背景因素对城市热岛空间差异的共同影响。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曹建伟;汪滢;秦继恒;;重庆某住宅小区热岛强度模拟分析[J];住宅产业;2013年05期
2 虞静明,曲学实,张学儒;南京市冬季和夏季热岛强度的变化[J];气象科学;1988年02期
3 陈业国;农孟松;;2003—2006年南宁市热岛强度变化特征[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9年01期
4 査良松;王莹莹;;一种城市热岛强度的计算方法——以合肥市为例[J];科技导报;2009年20期
5 李丽光;王宏博;赵梓淇;刘晓梅;万志红;孙凤华;董国平;;站点选择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3年02期
6 钱妙芬,杜远林,王柏钧,白浪;成都市热岛强度主要气象影响因子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成都气象学院学报;1989年03期
7 林正云;;闽东南沿海城市的热岛效应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1期
8 李国平,李东川;城市热岛强度的数值试验[J];成都气象学院学报;1993年04期
9 孙石阳;陈新光;李春梅;杜尧东;张莉;杨琳;唐力生;;深圳市热岛强度特征分析及情景预估[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7年S2期
10 刘玲;吴坤悌;黄光瑞;陈庭甫;张庆国;;合肥城市发展对热岛强度的影响[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S1期
11 万志红;万志强;;沈阳市热岛动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12 李强;周锁铨;向亮;荆大为;顾婷婷;石建红;;杭州湾城市群热岛时空特征分析[J];科技通报;2009年04期
13 李丽光;刘晓梅;赵先丽;王宏博;王笑影;张玉书;;沈阳近郊和远郊的热岛特征及其与城市化的关系[J];应用生态学报;2010年06期
14 龚志强;何介南;康文星;吴耀兴;吴立潮;;长沙市城区热岛时间分布特征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1年14期
15 卢军;王志浩;;用流动观测数据计算城市热岛强度的数学模型[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16 李春梅;陈新光;唐力生;张江勇;;广州市2005年热岛强度变化特征[J];广东气象;2006年04期
17 唐国利;任国玉;周江兴;;西南地区城市热岛强度变化对地面气温序列影响[J];应用气象学报;2008年06期
18 吉中会;郭永芳;査良松;;城市化对长江下游沿江城市气温影响的对比研究——以安庆、芜湖、南京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5期
19 刘继韩;论城市热岛强度的表示方法[J];地理研究;1987年03期
20 李丽光;王宏博;贾庆宇;吕国红;王笑影;张玉书;艾景峰;;辽宁省城市热岛强度特征及等级划分[J];应用生态学报;201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春梅;陈新光;唐力生;张江勇;;广州市2005年热岛强度变化特征[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2 简海燕;龚乃弘;杨秋莲;;江西省宜春中心城区热岛强度探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4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C];2011年
3 何萍;李宏波;束炯;鲁小琴;孙娟;;楚雄市城市气候特征分析——兼谈中国主要城市热岛强度对比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丁烨毅;陈有利;黄鹤楼;;宁波市城市热岛强度变化特征[A];第四届长三角科技论坛论文集(上册)[C];2007年
5 孙石阳;陈新光;李春梅;杜尧东;张莉;杨琳;唐力生;;深圳市热岛强度特征分析及情景预估[A];2006年华南地区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杨玉霞;代玉田;杨建红;;由区域站资料分析中小城市的热导强度[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4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C];2011年
7 孙石阳;陈新光;李春梅;杜尧东;张莉;杨琳;唐力生;;深圳市热岛强度特征分析及情景预估[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8 王咏薇;景晓琴;刘寿东;王成刚;;南京复杂下垫面条件下的城市三维热环境模拟[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7城市气象精细预报与服务[C];2011年
9 顾丽华;曾燕;邱新法;;南京市城市热岛效应研究[A];2007年海峡两岸气象科学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陈正洪;王海军;任国玉;;武汉市城市热岛强度非对称性变化的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贺广兴;城市热岛与空气污染物特性分析及其影响参数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斌;北京市热岛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2 张弦;城市化对合肥热岛的影响[D];安徽农业大学;2009年
3 王静;北京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对城市热岛强度的影响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年
4 谢济善;上海地区城市热岛效应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5 刘鹏;基于用地类型的重庆城市热岛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6 孟倩文;京津唐城市群热环境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记者 张军;15年后夏季热岛强度降0.39℃[N];北京日报;2005年
2 实习生 幸倩;柏油路温度高达65℃[N];北京日报;2010年
3 采访人 本报记者 冯颖;云贵高原中小城市发展如何影响城市气候[N];中国气象报;2011年
4 张军;京城40年气候渐变[N];北京日报;2004年
5 黄朝迎;“热夜”与人体健康[N];中国气象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孙楠 通讯员 郭战峰;高温城市是怎样炼成的?[N];中国气象报;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