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投稿 | 论文排版

双季稻田不同种植模式对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研究

彭华  纪雄辉  吴家梅  朱坚  黄涓  
【摘要】:以南方典型双季稻种植制度(早稻-晚稻R-R)为对照,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双季稻田早、晚稻(Oryza sativa L.)改种玉米(Zea mays L.),包括早稻-玉米(R-C)和玉米-早稻(C-R)两种种植模式下周年温室气体排放及其综合增温潜势(GWP),旨在探索出适合双季稻区的低碳农业种植模式,对我国农业应对气候变化温室气体减排具有重大意义。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制中水稻种植CH4排放占主导地位,改制玉米N2O排放量显著增加;其中,早稻改制玉米(C-R)的CH4排放比晚稻改制玉米(R-C)显著降低68.5%(P0.05),N2O排放量有所降低,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R-C和C-R模式CH4周年排放总量较R-R模式显著降低53.6%(P0.01)和183.9%(P0.01),但N2O排放分别显著增加257.0%(P0.01)和245.2%(P0.01);不同种植制度增温潜势(按CO2当量计)大小顺序为:R-R(8 855.3 kg·hm-2)R-C(4 881.4 kg·hm-2)C-R(2 116.4 kg·hm-2),且差异达显著水平,结合南方晚稻季温光资源的优势,认为玉米替代晚稻种植(早稻-玉米模式)是一可行的减缓温室效应的途径。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彭亚琼;杨慧;旷姣君;彭方平;;双季稻有害生物综合治理节能减排技术模式及效益——以湖南省衡山县为例[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3年01期
2 黄坚雄;隋鹏;李媛媛;高旺盛;陈源泉;杨光立;肖小平;汤文光;唐海明;;湖南双季稻区耕作模式的环境影响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11期
3 唐海明;孙国峰;肖小平;汤文光;陈阜;张海林;杨光立;;轮耕对双季稻田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质量分数及水稻产量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1年03期
4 李世钊;;湖北稻区农业资源特点和耕作方式新发展[J];资源开发与保护;1992年04期
5 秦晓波;李玉娥;万运帆;廖育林;范美蓉;高清竹;刘硕;马欣;;耕作方式和稻草还田对双季稻田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4年11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11 ;[J];;年期
12 ;[J];;年期
13 ;[J];;年期
14 ;[J];;年期
15 ;[J];;年期
16 ;[J];;年期
17 ;[J];;年期
18 ;[J];;年期
19 ;[J];;年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肖小平;陈阜;黄凤球;张海林;罗尊长;孙国峰;汤文光;张帆;杨光立;;湖南省双季稻主产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对策[A];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08[C];2008年
2 李祖章;谢金水;刘光荣;孙刚;袁福生;刘增兵;唐先干;;双季稻防早衰技术[A];中国作物学会50周年庆祝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谢金水;王海;李祖章;刘光荣;彭春瑞;孙刚;刘益仁;;双季稻防早衰技术研究初探[A];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廖成喜;;双季稻区杂交水稻再生制种技术初探[A];第一届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作物生理学术会文集[C];1993年
5 雷玄肆;;地理信息系统在浮梁县双季稻区划中的应用[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6 何莹莹;张海林;伍芬琳;肖小平;陈阜;;不同耕作方式对双季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A];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08[C];2008年
7 谢淑玲;符明龙;陈辉珍;林敏;林以良;;浙南双季稻区福寿螺发生消长规律研究[A];粮食安全与植保科技创新[C];2009年
8 叶厚专;李艳大;沈显华;古新序;药林桃;舒时富;万鹏;江向荣;王水发;尹国庆;;不同机插行距对水稻产量的影响[A];全国丘陵山地农机化技术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艾治勇;长江中游地区气候变化特点及双季稻适应性高产栽培技术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2 曾勇军;双季稻高产群体株型指标及调控对策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08年
3 秦晓波;减缓华中典型双季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措施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4 刘文祥;适应区域气候变化的双季稻高产群体调控技术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
5 吴伟;纹枯病对双季稻倒伏和产量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森波;中国双季稻主产区空间分布变迁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2年
2 欧阳臻;两型社会背景下湖南双季稻区划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3 王鑫;长期不同施肥下江西双季稻田系统生产力与抗逆性的比较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4 胡潮水;龙游县双季稻机插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5 王淳;双季稻连作体系氮素循环特征[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6 周旋;养分运筹对双季稻群体质量、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
7 刘兵;双季稻不同耕作与种植方式对产量和农田碳排放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8 王莉;长期绿肥还田对江西双季稻田系统生产力与抗逆性的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9 刘白银;长期不同耕作方式对双季稻田土壤性状及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D];江西农业大学;2012年
10 李宙炜;栽培模式对双季稻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其区域适应性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柳德新;双季稻面积增加近200万亩[N];湖南日报;2008年
2 记者 胡宇芬;让土壤在节能减排中增效[N];湖南日报;2007年
3 龙飞;长江中游单双季稻要减氮[N];农资导报;2014年
4 本报记者 袁万茂;改变重用轻养 实现节能减排[N];湖南科技报;2008年
5 肖小平;耕作保护 多熟稻也能减排[N];科技日报;2008年
6 湘文;湖南双季稻面积扩大[N];粮油市场报;2005年
7 王罗方 湖南省农机局党组书记、局长;有效破解制约双季稻机插秧技术瓶颈[N];中国农机化导报;2012年
8 黄颖;国家粮丰工程在赣取得新成果[N];江西日报;2008年
9 记者 武建平 通讯员 李泽红 徐国祥;桃源集中育秧确保粮食稳产增产[N];常德日报;2012年
10 梁宝忠;“中嘉早17”力助双季稻区高产稳产[N];粮油市场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